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12日
■石渠縣委書記 袁明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石渠由于自然氣候惡劣、支柱產業脆弱、社會發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因素制約,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12個,貧困戶5054戶、19340人,扶貧工作任務異常艱巨。目前,石渠縣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我們將繼續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產業扶貧精準發力,突出抓好自身“造血”產業培育,以多點多極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有力有序推進,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聚焦聚力脫貧攻堅,在轉變思想認識上下功夫
在狠抓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召開“石渠縣2017年度下半年工作推進會”,深入傳達學習了全州“六大戰略”現場推進會和全省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還要自己加油干”的思想認識,進一步將全縣干部的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州委的決策部署上來;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的意見》文件精神,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項目資金對接工作組,聚焦產業發展、就業增收、公共服務、住房安全、基礎設施等困難問題,主動銜接匯報,強化資源整合,以項目資金的爭取、落實和脫貧實效凝聚廣大群眾脫貧合力攻堅的共識。
傾智傾力產業發展,在做好產業文章上下功夫
發揮優勢,抓好畜牧特色產業發展。召開石渠縣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按照《甘孜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方案》的要求,堅持“穩牛、限馬、發展羊”原則,抓結構調整、抓牲畜改良、抓疫病防治、抓牲畜出欄、抓產業培育,組建了5個牧區股份制合作社,成功取得藏系綿羊地理標志認證并建立保種擴繁和供種基地,促進牧區形成藏系綿羊和牦牛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業經濟發展格局,建設牲畜暖棚240平方米、標準化圈舍20座、敞圈20000平方米、草料基地5000畝,退化草地改良1000畝和圍欄割草地1000畝。
統籌資源,推進種養產業融合發展。建成沿省道217線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在農區以洛須鎮為中心,推進以大棚蔬菜、沙棘、枸杞、黑青稞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基地建設,推進產業適度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形成種農旅融合發展新局面。目前,建成1140畝良種青稞高產基地、190畝油菜種植基地、350畝馬鈴薯基地、30畝露天蔬菜基地、100畝中藥材基地,飼草種植技術推廣1210畝。建立種草養畜等混合發展機制,探索開展沙棘、果樹林與藏豬、藏雞養殖融合發展試點,建立種養基地1個,藏豬、藏雞存欄2600余頭(只)。
綜合施策,促進脫貧產業多元發展。堅持農牧互補,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群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在洛須片區建設抗災保畜飼草飼料基地2000畝,在色須鎮牲畜暖棚成功試點牲畜養殖和蔬菜種植有機融合的新模式。堅持“政府讓權、群眾參與”的思路,結合萬名科技人員進萬村工作,開展貧困戶實用技能培訓3000人次,發放各種技術資料5000份,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讓群眾參與包蟲病綜合防治、草場補播、草原滅鼠、犬只驅蟲等工作,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轉變了群眾思想,奠定了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的基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世界最美濕地、千年唐蕃古道、石刻藝術王國、吉祥太陽部落”四張名片引領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洛須唐蕃風情小鎮”、4個4A級景區、4個濕地公園打造,多措并舉促進貧困群眾增收。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工作機制,通過與成都市金牛區銜接,全國最大中藥材網絡公司—成都天地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石渠,計劃投資5000萬元,建設中藏藥材電子交易市場基地,實現了石渠招商引資工作零的突破。
緊扣市場,推動農牧產品提檔升級。為33個貧困村投入1701萬元產業啟動資金,以“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引導貧困村組建產業合作社102個,成立“石渠縣太陽部落農畜土特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功獲得SC認證,采用“訂單銷售”等形式完善企業與合作社、牧民的聯結機制,突出產品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促進“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抱團取暖,增強競爭,開發了石渠奶渣、石渠野生枸杞、石渠菜籽油等11大類45個產品,“太陽部落·牦牛酸奶”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強化監管,突出項目資金安全合理使用。堅持目標導向,狠抓內業資料規范,統籌推進目標任務與項目的銜接、項目資金與工期進度的銜接、工期進度與工程質量的銜接,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紀檢監察、組織人事、資金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督查組,全方位、多渠道開展督查暗訪,加大懲戒約束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觸碰法紀底線的干部,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落實落地工作舉措,在完成工作目標上下功夫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牧農產業,加快推進洛須觀光農業、藏雞藏豬藏系綿羊養殖、特色中藏藥材購銷,適時引進沙棘加工等助農致富企業,抓好“石渠縣太陽部落農畜土特產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在統籌全縣農畜產品,分割包裝、管理銷售上下功夫,做實營銷,抱團取暖,降低風險,強化競爭。
瞄準脫貧目標,加快今年脫貧村水電路、住房、通訊、村民活動室、文化室、衛生室、幼兒園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進一步加大異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加強扶貧資金審計,在加快工程進度的同時嚴把工程質量,并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進行全面監督。
聚力推進就業扶貧,加大群眾技能培訓,以民族手工藝為引領,努力打造“康藏服飾之鄉”品牌,并在土地流轉、合作社建設、勞務輸出等方面優先考慮貧困群眾,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優先組織貧困群眾參與,在開發公益性崗位中優先安排貧困群眾。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全力推進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突出抓好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兩抓、四管、六結合”的“石渠模式”得到了中央、省、州委的高度肯定,在全國藏區推廣,國家衛計委李斌主任專程赴實地開展了督導調研工作,對所做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下步石渠縣將繼續堅持人員“應查盡查”、患者“應治盡治”、病人“應助盡助”、犬只“屬地管理”、宣講“全面覆蓋”的機制。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畜間防控和鼠害治理工作,切實提升群眾健康衛生習慣,堅決實現“滅病犬、救病人、奔小康”的目標。
深化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主動加強與深圳市、金牛區、中糧集團以及省直部門幫扶單位的對接,引導幫扶資源聚焦到住房建設、教育醫療、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等領域,積極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用好發達地區經貿、文化、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推動石渠長遠發展。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州加大對石渠縣的定點扶貧和政策支持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切實發揚“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壓緊壓實工作責任,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要求,鎖定脫貧目標、做實過細工作、下足“繡花”功夫、擼起袖子加油干,確保到2020年與全州、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石渠從“高、大、邊、遠、窮、病”向“奇、博、匯、暢、富、康”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