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9年12月09日
截至2018年,全省注冊的社工組織有1124個
綿陽朝陽街道劍門路西段社區探索開設公益“五點半學校”,整合學校、家庭、社區三方資源,為孩子提供學習輔導。 陳冬冬 攝(視覺四川 四川日報資料圖片)
◎四川日報記者 李丹
“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首次在省委全會《決定》中出現。”解讀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益西達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三社聯動”是以滿足城鄉居民需求為基本導向,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發展牽引,以城鄉社區為基礎平臺,以社會組織為服務載體,以社會工作為專業支撐,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多元服務供給實現在城鄉社區的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和社會動員機制。結合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我省將重點在“建平臺”“抓載體”“強支撐”“保投入”上下功夫。
近年來,成都、綿陽等地探索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三社聯動”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放眼全省來看,截至2018年,全省注冊的社會組織有4.3萬多個,其中注冊為社工組織的僅有1124個,有9個市州的社工組織低于10個,有些市州甚至沒有。“這是我們的一個短板。”益西達瓦說,同樣,這也是下一步我省在城鄉基層治理中的一個著力點。
建平臺。我省將編制并落實《全省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重點實施不低于1.5萬個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等項目,力爭到“十四五”末,城鄉社區集便民服務、養老服務、兒童關愛、文體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均達到100%,全面夯實“三社聯動”的基礎平臺。
抓載體。將推動建立省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指導縣市區設立社會組織孵化平臺;大力培育健康養老、公益慈善、鄰里互助等社區社會組織,力爭“十四五”末達到6萬個。同時,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搭建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資源交易平臺,積極引導支持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協同推進城鄉基層治理。
強支撐。發展壯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力爭“十四五”末突破10萬人。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評價和學歷教育培訓,對獲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的社區工作者給予職業津貼。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等建設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培養社區專兼職養老社會工作者。推動“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公益慈善”聯動發展。
保投入。有了平臺、組織和需求,還得有人購買。下一步,要推動政府購買目錄進一步完善,進一步規范“三社聯動”服務項目的發布內容、申報方式、申報要求、申報條件、工作程序、資金管理以及使用規則等,實現項目化運作和常規性服務有機結合,切實推動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