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2月28日
◎瀘定縣委宣傳部 本網記者 謝臣仁
2021年12月21日,冬至,標志著寒冬來臨。可在瀘定縣烹壩鎮黃草坪村,最后一批蘋果還掛在樹上,火紅一片,驅趕著冬日的嚴寒。
“放心嘛,隨便哪個都是糖心,包你甜進心。”村民葛洪強自信地招呼著購買者。切開,品嘗,顧客滿意地說:“甜,真的甜。”
甜,是果實的味道,也是瀘定產業發展結出豐碩成果的“味道”。
一年來,瀘定縣大力發展精特農業,優化發展生態工業,全域發展旅游業,構建“強農優工大旅游”格局,打造產業“共同體”,呈現出亮點紛呈、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迎來碩果滿枝。
生態農業見效應 沃野田疇出美景
還是那個字——“甜”。葛洪強剛才說的是果子,現在說的是日子。
“不瞞你說,今年蘋果賣了十五萬元。”葛洪強一點也不藏富。“藏啥富嘛,我的收入在村子就算中等水平,比我富裕的多得很。”靠種植蘋果,黃草坪村58戶人家全富了,今年全村產蘋果150余萬斤、產值600余萬元。
“不是吹的,其他地方哪種得出來我們這樣的蘋果,做農業就要做得出效應。”黃草坪村黨支部書記康茂全說得很有“底氣”。這底氣來自于黃草坪村的自然條件,更來自于黃草坪村實施科學種植。村民們向省、州專家學藝,自己也成了“土專家”。黃草坪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獲得由國家農業部頒發的“一村一品”證書,榮獲“農民專業合作社國家級示范社”、甘孜州知名商標等10余項榮譽稱號,黃草坪村成為國家科協和財政部聯合命名的“蘋果種植科普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該村發展蘋果基地1000余畝,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村種植蘋果2000余畝。
一邊已收獲,一邊在播種。在瀘橋鎮挖角村,上百個大棚一字擺開,好一個“吹角連營”。
其中兩個大棚里,十幾名村民正躬身勞作。“老板”吳紅在一旁指導村民們種植土豆。“這些大棚原來是種羊肚菌的,今年進行換種,種植紫薯和黃心土豆,紫薯和黃心土豆收了后就種玉米,明年又換種羊肚菌和玉米。”吳江是興隆鎮人,“飛地”在這里租賃了15畝大棚發展產業。
“飛地”種植,收獲幾何?吳江算了一筆賬:種紫薯、土豆和玉米,收入可達2萬元/畝;種羊肚菌和玉米,收入可達2.5萬元/畝,除了開支,15畝有10萬元收益。而獲益更多的是在這里打工的村民,每畝土地需要60個工,每個工工資150元,吳紅這15畝“飛地”產業就給村民帶來13.5萬元的務工收入。
挖角村村民姜錫富說:“產業發展起來了,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安逸!”“安逸”兩字道出了瀘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態勢。
瀘定以省委“10+3”農業產業體系為導向,制定和落實《大渡河片區現代農業產業帶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推進大渡河流域百公里綠色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精特農業,打造蘋果、仙人掌、蔬菜、櫻桃、佛手柑等5個萬畝基地,1個千畝食用菌基地、1個生態商品豬養殖基地,成功創建1個省級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林產業面積達23.6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97萬畝,累計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508個。
精品林果、綠色蔬菜、生態商品豬、道地中藥材、有機食用菌等精特農業,既筑起一道道綠色發展的風景線,也筑起一道道增收致富的“錢景線”。
現代工業大起步 砥礪奮進繪新景
“202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3億元,同比增3.6%”,瀘定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工業發展的兩個數字看似簡單,卻來之不易。
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不足、發展不快是瀘定工業的窘況,但“無工不富”的道理淺顯易懂。瀘定正視短板,咬定“工業強縣”的前行方向:以生態化、集約化、標準化為導向,突出抓好生態能源、優勢建材、特色農產品加工“三大板塊”,推進工業提檔升級。瀘定工業大起步——這一步,后發高起點;這一步,后發“加速度”。
生態水電,是上天對瀘定的厚愛。瀘定借大渡河雷霆之勢,譜綠色發展新篇。
2021年11月6日9時48分,德威鎮大渡河硬梁包水電站大壩“龍口”處,隨著截流現場的最后一車土石投入“龍口”,硬梁包水電站成功實現大江截流,標志著硬梁包水電站首部樞紐全面進入大壩主體施工階段。作為瀘定縣的重點工程,硬梁包水電站設計裝機容量111.6萬千瓦,年發電量51.4億千瓦時,工程總投資126.9億元,投產后將為瀘定財稅帶來可觀收益。
瀘定水力理論蘊藏量達510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450萬千瓦,已建水電裝機112萬千瓦。2021年,瀘定縣生態能源業入庫稅費收入3.76億元,占稅費收入的53.08%,其中,縣級一般預算收入9431萬元,對縣財政收入貢獻率近30%,生態能源托起經濟發展之基。
以水泥為主的建材業是瀘定工業的重要支撐。走進年產70萬噸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的瀘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見不到傳統水泥生產企業粉塵滿天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封閉罩封閉的現代化水泥生產線,生產現場干凈整潔,井然有序。
“看我們廠的環境,是不是詫異有點太干凈了?”公司副總經理秦大文有些驕傲地說,“遵守法規、節能減排、防治并重,建設綠色和諧企業一直是我們的追求。近幾年,公司投入污染治理資金約5000萬元,氮氧化合物年減排量40噸,二氧化硫年減排量2噸,無組織粉塵年減排量約10噸。”
先進的生產工藝、嚴格的環保設施,換來良好的經濟效益。202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25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1%,五年平均工業增加值2.2%;完成入庫稅金1050萬元,增長1.9%,五年平均增長率23.1%。公司吸納當地就業160余人。
瀘定農產品富集,但農產品加工滯后,產品附加值不高。瀘定將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帶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來抓,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推動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雙贏”效應。
當仙人掌果做成飲料,你還能認識它的“本來面目”嗎?仙人掌果飲料“瀘仙一號”外包裝上紅綠相宜的“紅色瀘定”logo格外醒目。拉開拉罐,一股清香甘甜刺激著味蕾。
喝著飲料,冷磧鎮桐子林村仙桃種植大戶高鵬疑惑地說:“這就是仙人掌果做成的啊?味道好得很,簡直想不到。”
瀘定縣聚源農副產品供銷有限公司開發出仙人掌果汁、果酒、面膜等康養產品,遠銷廣東、重慶、成都等地,極大帶動了仙人掌種植。全縣累計建成仙人掌基地2萬余畝,仙人掌果年產量1.5萬余噸,年產值達到9000余萬元,帶動人均增收1000余元,小小仙人掌果成為瀘定群眾增收的“黃金果”。
翻看今年工業報表,瀘定外貿出口達1700萬元。這1700萬元外匯全部來自元正食品有限公司,而出口商品正是瀘定的優質魔芋。
瀘定元正食品有限公司經理易星辰介紹,公司一直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本地農戶種植魔芋,目前瀘定縣魔芋種植已達1.5萬畝,公司為當地群眾提供了30余個就業崗位。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一個個口罩快速“走”下生產線。這是四川佛谷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口罩生產車間壯觀的一幕。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國口罩等防護用品告急,四川佛谷醫療技術有限公司落戶瀘定。公司負責人譚輝介紹,企業已達到日產一次性口罩20萬只、KN95口罩10萬只的生產能力,產品銷售國內外。
興隆鎮鹽水溪村的秦小琴是四川佛谷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員工,其丈夫為二級傷殘。公司與秦小琴簽訂了三年勞務合同,秦小琴感激地說: “在口罩廠上班后,有了一份穩定收入,解決了我的困難。”
企業落地,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據統計,瀘定全縣已運營的工業企業在業人員近千人,其中解決瀘定當地人口就業占80%以上。
農業工業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瀘定乘勢而上,搶抓全省“5+1”現代產業體系和甘孜州“6+1”綠色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等戰略機遇,立足 全縣,輻射全州,借力對口援建,著力打造農特產品精深加工“旗艦”——瀘定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進。該項目主體占地119.74畝,將依托瀘定優越的地理條件、交通區位優勢,以集約化、標準化為標準,打造集“農特產品加工+旅游服務+商貿物流”為一體的融合發展示范項目,著力解決瀘定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小而散、優勢不強、帶動不足、配套不全等問題。
瀘定工業將迎來更加明媚的“春天”。
全域旅游呈“井噴”
“紅綠”融合秀“錢景”
瀘定橋,是紅色瀘定的標志。如今,這個4A級紅色景區希望更上層樓,正瞄準國家級5A景區進發。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更為瀘定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寶貴精神動力。”這是2019 年6月省委書記彭清華在瀘定調研時作出的重要指示。
聞令而動,有令必行。瀘定縣結合《四川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提出的“重點推進飛奪瀘定橋長征文化線路展示利用示范段建設”的要求,立足“建設國內一流沉浸式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總體定位,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天府旅游名縣以及瀘定城市品質提升、瀘定橋創5A級景區等工作統籌結合起來,編制完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瀘定段建設保護總體規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定橋景區概念規劃及修建性詳規》;投資1.4億元實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定橋景區一期項目,完成濱河廣場改造、瀘定橋兩側民居風貌改造、勇士路改造等7個工程;投資5958萬元,啟動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展陳提升及智慧博物館建設;申報債券資金3.5億元,啟動瀘定橋景區游客集散中心建設;投資1.2億元,建成四川長征干部學院甘孜瀘定橋分院一期工程,投資2.98億元的二、三期工程全面開工……
“下步,瀘定縣將以‘紅色鑄縣’工程為引領,按照‘一園一帶三區’的總體思路抓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定段建設,即:以瀘定橋景區創5A以及瀘定城市品質提升工程為抓手,全力打造‘瀘定橋核心展示園’,帶動建設‘中央紅軍涉藏地區最紅記憶展示帶’以及‘瀘橋記憶’‘化林歲月’‘磨西故事’三個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努力將瀘定打造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樣板典范和紅色文化旅游發展高地。”縣委書記宋曉軍語氣堅定、激情滿懷。
如果紅色是瀘定旅游的亮色,那么綠色就是瀘定旅游的底色。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生態觀光旅游,是瀘定建設川渝地區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
牛背山——“最大觀景平臺”“絕佳攝影圣地”。站在山頂,一座座木屋酒店古色古香,一排排帳篷酒店別有韻味,瀘定通往山頂的油路猶如“黑色綢帶”蜿蜒纏繞。極目遠眺,群山巍峨,云海涌動,蔚為壯觀。
“歷時多年開發,牛背山景區正在進行開園前內部測試,待相應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景區運營手續辦理完畢,牛背山景區就可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廣大游客既可到海螺溝觀冰川泡溫泉,又可到牛背山賞云海眺星空,兩個景區互為呼應、形成環線,游客在瀘定停留時間會更長,生態觀光旅游對瀘定經濟社會的拉動作用將更明顯。”瀘定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唐小兵的話語里充滿期待。
“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陽”,這是瀘定依托獨特自然條件打造的四季旅游產品。而三個3A級景區的成功創建以及冷磧鎮杵坭村入選第二批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更為瀘定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休閑不等閑。趁著旅游淡季,冷磧鎮杵坭村“板板橋”農家樂正在抓緊時間“提檔升級”,農家樂老板鄧安美一邊忙碌一邊興奮地說:“我家農家樂一年經營收入上百萬,全村30多戶村民跟我一樣吃上了‘旅游飯’,目前杵坭村正在創4A級景區,我必須抓住機遇,提檔升級,以更美更舒適的環境留住游客。”
而興隆鎮和平村、牛背山村“動靜”更大。和平村已建成面積12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正在抓緊建設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村集體的13棟民宿已外包運營。牛背山村引進成都草木人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流轉民房10棟打造“莫忘山谷”精品民宿,已呈集群發展態勢。兩個村“緊趕快跑”,只為分享牛背山景區即將開業和牛背山村地質文化村落開發建設帶來的“紅利”。
同樣地處興隆鎮的化林村則蓄勢待發。這個有著絕美自然風光、悠久歷史文化、厚重茶馬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古村寨,正借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東風,迎來展翅騰飛的美好明天。按照州委主要領導赴化林村調研所作重要指示,瀘定縣正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化林村開發建設規劃,借力浙江援建,多方籌集資金,整體保護開發化林坪和娘娘山,著力將其打造為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特色村寨。
全域旅游,大有可為。康養旅游已成為瀘定“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2021年,瀘定多方籌資2.78億元完善提升旅游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大力推進旅游服務標準化建設,狠抓旅游品牌建設,策劃舉辦四季旅游營銷活動,成功入圍第三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躋身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行列,先后榮獲“全國避暑旅游十強城市”“中國國家旅游年度臻選康養旅游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等稱號,入選全省首批研學旅游主題十大路線并躋身首批全域研學試點縣。全年接待游客28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億元,同比分別增70.03%、70.06%。
聽說盛產報春花的化林村要開發了,瀘定退休老干部孫光駿說:“這是一個好兆頭!瀘定旅游的‘報春花’要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