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2月18日
突出文化引領 點燃脫貧“引擎”
“感黨恩 愛祖國”文藝演出現場。
本網訊 2014年以來,道孚縣銀恩鄉始終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氣做好思想扶貧文章,充分發揮文化扶貧特殊功能,突出文化引領,為貧困群眾補足“精神食糧”,凝聚起農牧民群眾脫貧奔康的強大意志。
文化聚民,做凝聚百姓的“粘合劑”。定期利用大型LED播放脫貧攻堅3-5分鐘小知識視頻,形成脫貧攻堅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工作格局;以遠程教育為媒介播放“紅色”電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鼓舞士氣;組織全鄉65名農牧民黨員集中觀看脫貧攻堅成效短視頻,發揮黨員的政治熱情,筑牢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切實發揮“農牧民夜?!弊饔?,邀請致富能手講解創業經歷,用身邊事身邊人激發村民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創新“科技扶貧”培訓,在退伍軍人、200余名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推廣牦牛養殖技術科普視頻,挖掘潛在的創新創業領頭人;在春節、藏歷新年開展翻油桶、反向跳繩等集體趣味活動,編排鍋莊、民族服裝秀等各類文藝節目,讓群眾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比學趕超、增進友誼,讓文化活動室成為凝聚農牧民群眾的紐帶。
文化育民,做人人參與的“助推劑”。銀恩鄉豐富“村村響”內容,由專人負責在衛星電臺、VCD等平臺,定期播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甘孜新聞聯播、《五彩道孚》、防汛防火知識等相關內容,真正讓廣播響了起來,將宣傳陣地延伸到草原牧場、村村寨寨,讓群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提高村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黨員主題日、“三會一課”、“七一”建黨節等為契機,充分利用活動室內紅色文化墻、重溫入黨誓詞,開展“紅色教育”專題和脫貧攻堅主題宣講活動,全覆蓋、多層次、多方位進行思想理論“充電”,傳遞正能量;整合縣、鄉、村三級干部力量,以開展入戶走訪工作為契機,及時解決水、電、廣播信號等各類問題,引領教育農牧民群眾“智、志”雙扶;整合新農村建設資金,安裝90余盞具有民族特色的路燈,打造集教育、宣傳、美化、警示為一體,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文化墻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宣傳標語,前置宣傳陣地,引領農村文化新風貌。
文化惠民,做百姓幸福的“加分器”。積極與縣級機關單位對接,邀請衛生系統專業人員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文化部門送文藝下鄉等,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借助農家書屋,對圖書、期刊及音響制品進行分類和登記,引導大家掃描文化活動圖書閱覽室APP公眾號加入電子預覽室,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豐富精神文明實踐載體;每個村組成鍋莊隊編排文藝節目,原生態鍋莊文化得到傳承創新;文化室專人負責各種體育健身器材管理,組織籃球賽、健身賽等豐富多彩、全民參與的文娛活動,鄉村文化增添了精氣神;著力人居環境治理,成立27個黨員環境衛生治理小分隊,加強對全鄉街面、房前屋后、衛生死角的清理整治,動員農牧民從自家庭院做起,迅速掀起創建村級“清潔衛生示范戶”的熱潮,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
村寨是藏區鄉鎮的基本單元,是人們生活居住的家園,有了文化的引領,農牧民群眾更加堅定了發展生產、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引擎”被點燃,銀恩鄉507戶2456名群眾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脫貧奔康的壯麗畫卷。
縣融媒體中心 張德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