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07月26日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四川實踐(上)
堅守生命線的高度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增強“四個意識”尤其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的政治擔當,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歷史使命,是著眼長遠發展直面現實問題作出的必然選擇
維護生命線的制度
劃“紅線”標“底線”,加速建立“制度矩陣”,構建起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在為人類行為劃定限度的同時,守護著綠色的空間
延展生命線的力度
始終堅持以改革為破解生態困境關鍵之力,以體制機制創新鑄就綠色發展根本動力,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治理能力,推動美麗四川由愿景不斷走向現實
■梁現瑞 張立東 李淼
幾天前,沐川縣永福鎮萬壽村村民蘭志兵家9歲的小女兒蘭芋鉛,從門前的小溪邊捉回一只不足巴掌大的石蛙。作為一種水陸兩棲的珍稀動物,石蛙對環境的敏感度很高,當地村民上一次見到這小東西,還是十年前。
石蛙之生,背后是當地近千家土法造紙廠之死。今年2月以來,為保護生態環境,當地毅然決定關停所有土法造紙廠。
以污染企業之死,來換生態環境之生,背后凸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重。
這不只是沐川的選擇,更是四川在新形勢下,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莊重抉擇。
扼守長江、黃河上游,四川地理位置特殊,整體生態形勢不容樂觀。守好一方碧水藍天,既牽系9000余萬川人以及兄弟省市群眾福祉,事關國家生態安全,更維系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深刻洞悉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升的發展大勢,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將“綠色”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五年來,四川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攬治蜀興川事業,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把推進綠色發展作為四川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五年來,四川把建設生態文明當成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未來的長遠大計,一路加碼提速,改革激活力,轉型鑄動力,法治守底線,青山披翠,碧水蜿蜒,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正縱深推進。
堅守生命線的高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增強“四個意識”尤其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的政治擔當,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歷史使命,是著眼長遠發展直面現實問題作出的必然選擇
哪怕不巡山,川西北群山深處,茂縣石鼓鄉茶山村66歲的余家華也會在自家院里,看著遠處九頂山的漫山綠色。
“只要還能爬,我就要守好這座山。”22年來,一隊護林員一直堅持對九頂山無償巡護,呵護著當地的一片綠色,在他們眼里,守衛大山就是守衛綠色,就是守衛自己的生命。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
2013年5月,“實現偉大中國夢 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主題教育活動在全省推開,“美麗”是中國夢四川篇章的主色調之一。
四年之后,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鮮明提出,“展望未來發展,我們要用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奮進力量。”“美麗”一詞,再次成為指導今后五年四川發展的關鍵詞之一。
這是順應9000余萬四川人民期待,彰顯治蜀興川執政擔當,是走過五年極不平凡發展歷程后,再次出發的莊嚴承諾——美麗,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以對腳下這塊土地負責、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個生命工程,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治蜀興川,離不開對綠色發展的戰略考量。
生命之重,是全國大局下,四川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尤其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的政治責任。四川是全國3大林區、5大牧區之一,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區,水能蘊藏量占全國五分之一,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我國生態安全格局的戰略使命。
生命之重,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歷史使命。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人民群眾有強烈期盼。
生命之重,是四川著眼長遠發展直面現實問題作出的必然選擇。站在3萬億元的臺階再上層樓,沒有優良的生態環境作為保障,一切美好的期待都將是海市蜃樓。
當下,四川部分地區生態環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草地濕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等現象突出,城市霧霾、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四川山川秀美、資源豐富,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賜,必須倍加珍惜,世世代代傳承和守護好這份寶貴財富。
基于這樣的戰略考量,對綠色生命的重視植根于省委治蜀興川重大決策部署。
五年來,省委常委會共15次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戰略思想,學習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專題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沿著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我們看到,綠色已是裝點巴山蜀水的鮮明底色。
2013年,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明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鮮明提出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的觀念,不以犧牲資源環境、損害社會和諧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并專門用一個篇章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系統部署。
2014年2月,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提出深化六大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位列其間。
2015年11月,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對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作出部署,并列入“十三五”規劃建議。
2016年7月,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作出《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四川……
2017年5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進一步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四川,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的目標任務。
2017年7月22日,全省民族地區生態環保及全域旅游發展工作座談會在西昌市召開。會議傳遞的信號鮮明: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堅決守住民族地區綠水青山和藍天凈土……
步步相連,一以貫之,每一個腳步都鏗鏘有力,每一個足音都是同樣的基調,堅守綠色的生命線,四川責無旁貸,勇往直前。
維護生命線的制度:劃“紅線”標“底線”,加速建立“制度矩陣”,構建起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
在為人類行為劃定限度的同時,守護著綠色的空間
每逢周末,成都市溫江區和盛鎮魯家灘濕地總會吸引不少成都市民。
成都市民劉文慶注意到,今年以來,在濕地經營的7家農家樂和1家養魚場消失了,濕地一側,立起了一塊2米多高的“溫江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區”界牌。
紅與綠的交界,一條線劃出人類活動的邊界,彰顯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這是對過往經驗的全面總結,也是對綠色發展規律的深刻洞悉。
對標中央的要求,省委明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生態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通過高點謀劃,著力規劃編制和法規制定,劃“紅線”標“底線”,加速建立“制度矩陣”,構建起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在為人類行為劃定限度的同時,守護著綠色的空間。
四川地形地理條件復雜,從成都平原到川東北丘陵,從川西山地叢林到雪域高原,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發展空間,考驗著決策的智慧。
立足全省綠色發展總體工作格局,2013年,《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制定,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劃出“大輪廓”“大框架”,從總體上將全省劃分為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大類功能區域,其中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禁止開發區域以自然或法定邊界為基本單元,分布在其他類型主體功能區域之中。
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四川著力系統思維、統籌推進。我省明確,綠色發展要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統籌謀劃、同步推進。這決定了既要有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又要完善法治保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
繼《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后,《四川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十三五”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四川省農業生態保護與建設“十三五”規劃》《四川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規劃制度相繼出臺,將全省五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一軸三帶、四群一區”為主體的城鎮化發展格局、五大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四大生態功能區為重點的生態發展格局、十三個區塊為重點的生態保護紅線格局基本形成。
格局既定,綠色發展的內涵清晰明確,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重點開發區域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一步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增加生活空間,拓展生態空間。
——農產品主產區嚴守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繼續限制大規模高強度開發,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
——重點生態功能區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嚴控開發活動,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護好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千頭萬緒,四川“指揮棒”既指向統籌兼顧的“規劃圖”,又落細到重點擊破的“作戰圖”,務求精準發力,祛除病灶。
2014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立足四川省情,給野生植物保護安上“護身符”。2015年,《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正式實施,灰霾污染者處罰尺度、政府治理責任等一目了然。這一年國慶節,《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實施,川內挖砂不再是無章可循。
近年來,省人大先后制定修訂了《四川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5部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批準《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等14部市(州)地方性法規。
這些細分制度,從領域和空間上不斷細化著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讓宏大的法治體系更加具體,更具操作性。
不僅要為行為“劃線”,更重視從行動上“落實”。在對整個生態文明作出制度安排的同時,四川抓住環保督察、產權制度、考核體系等多個關鍵領域,推動已有的制度體系不斷落地落實。
2014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辦法》選取16個指標對全省183個縣(市、區)進行年度考核,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其中,對北川、平武、旺蒼等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將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速3個指標,引導生態功能區縣把注意力轉到生態建設和服務業的發展上。
“拆!”查排污、作宣講、談賠償,多部門協作,僅3個月,眉山彭山區公義鎮通濟堰段7600米流域禁養區內的15家養殖場,就完成從動員到最終關停搬遷。讓通濟堰段“河段長”李桂平感受到四川綠色謀變加速度的,正是河長制實施帶來的環保風暴。
兩千年通濟堰靜水流深。汩汩碧波下,涌動著“千河之省”年初以來全面打響的河湖保衛戰——從率先在全國出臺地方貫徹落實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到省委書記王東明親任省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從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出任四川總河長,到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至6月底,省內所有河流實現河長制全覆蓋。
期中考卷成績出爐:上半年,全省87個國控考核斷面中,優良斷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1個百分點,劣五類斷面則降低1.1個百分點。
2013年起,每年四川森林公安都會發起旨在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的專項行動。僅2014年,全省依法立案查處涉林案件1.2萬起。2016年,從省高院開始,環境審判庭在各級法院陸續設立——破壞環境違法案件審判更為專業化。同年底,全省第一批環保警察在德陽上崗,結束了處置環境案件“只能罰款”的歷史。
宏觀與微觀結合,大框架與小細節結合,重點突破與協同推進相結合,制度設計與制度落實相結合,全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體系更加完善。
延展生命線的力度:始終堅持以改革為破解生態困境關鍵之力,以體制機制創新鑄就綠色發展根本動力,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治理能力,推動美麗四川由愿景不斷走向現實
7月23日,記者站在攀鋼釩煉鐵1號燒結機前,向上仰望,是一幅讓人舒心的畫面,朵朵白云飄蕩在湛藍的天空中,空氣清新,陽光明亮。
數據顯示,攀鋼燒結煙氣中脫硫效率達到96%。硫排放少了,天空自然就藍了,而那之前,這里常年被烏黑刺鼻的煙氣彌漫。
燒結煙氣脫硫被稱為“世界性難題”,而當地鐵精礦的硫含量是進口礦的近10倍,為治污,攀鋼先后投入5億多元,嘗試了多種技術,依然收效甚微。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一種被稱為BOO的治理新模式進入攀鋼的視線。第三方環保公司投入資金,對攀鋼釩燒結機實行全煙氣脫硫,并對電除塵系統同步實行了改造,而攀鋼按照治理效果分年度支付脫硫費用。
以變革來推動變天,是整個四川的選擇。
“釣魚的哥子,莫要亂扔垃圾!”每天,成都市新都區新都鎮攔渠管理站的走馬河兩側,擠滿了垂釣的人,身著迷彩服的孟德良手持竹竿,注視著垂釣者們。
孟德良是成都佳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職工。這里是飲馬河和南四支渠的交匯處,這片區域是孟德良的管轄區。
為了解決河道管理的難題,2012年開始,成都市新都區創新管理,將區內河道管理業務逐步轉移給物業公司,水政主管部門從管理者轉身為監督者。
實施社會化管理后,新都的區管河流水質逐漸好轉。據監測,目前出境水質一般保持四類以上,水面漂浮物實現零出境,堤防工程被違法違規占用事件降至個位數。2014年開始,成都市各區縣逐步推開類似做法。
改革,正是四川高高舉起根本性破解生態困境的關鍵之舉。
2013年以來,省委召開 21次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審議通過了13個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改革方案。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藍圖到聚集環境污染防治,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到全面落實河長制,一項項具有開創性質的改革舉措相繼推出,成為支撐四川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
綠色發展的大旗下,彰顯的是省委、省政府“功成不必在我”的寬廣胸襟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改革勇氣。
2016年6月初,省委、省政府印發《四川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這份綱領性文件,既涵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方方面面,更涉及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面主體,以其極強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成為我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美麗四川的完整制度支撐和動力源泉。
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重點林林總總,四川從政府有為和市場有效這個核心命題落筆,厘清責任界限,既讓政府當好建設主導者、理念倡導者、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又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一邊松綁,一邊加壓。2013年,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出爐,八成土地納入限制開發區;2014年,率先試點領導干部離任生態環境審計;7月19日,省政府對環境問題整改排名后資陽、甘孜、涼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設立“指南針”,布下“高壓線”,一減一增,力促政府由“環境換增長”向“環境促增長”的思路根本轉變。
一邊定權,一邊激活。2013年,啟動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為山川草木找“主人”,確實權、定民心,更定責任;2015年引入社會資本啟動第三方治理環境試點,沉寂多年的排污權交易在2016年再度起航……“公地悲劇”得以化解的同時,市場的活力就此被激發。
一個案例成為力證:2016年底,四川碳交易平臺在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開鑼,不到半天完成10單交易,成交額400萬元。
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從四川兒女內心的渴望,轉化為全川上下行動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