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1月02日
■澤仁鄧珠
最近,我回到生養我和工作過的家鄉,從康定到鄉城,寬闊的柏油馬路,6個小時就可以輕松到達。公路等級提高,家鄉人不再望路興嘆,要想坐飛機,還可以到云南迪慶機場,鄉城神秘不再遙遠。
我回到了鄉城,見到了親戚、朋友和曾經的同事,耳聞目睹不少新鮮事。鄉城素有香巴拉之美譽。這里氣候溫和,農耕歷史悠久,藏鄉田園獨具魅力;這里民風淳樸,民族交融和諧,集藏、漢、納西風格于一體的“瘋裝”傳承至今;這里傳統文化保持完好,精妙的唐卡、泥塑、土陶、木雕等民間藝術別具一格;這里建筑奇特,取材自然天成,大氣內秀的白色藏房精妙絕倫,無圖自成的嘎丹桑披嶺寺巧奪天工;這里山川雄偉、景色迷人,查呈溝、香巴拉七湖、尼丁峽谷似人間仙境;這里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里區位優勢明顯,地處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一顆明珠。鄉城歷史悠久,康巴文化積淀豐富,素有“康巴小江南”美譽,其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巨大。鄉城縣以旅游扶貧為突破口,以全域旅游為發展理念,以豐富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為依托,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讓游客親身體驗、盡情感受鄉村旅游別樣的風情,使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
鄉城縣委、縣政府依托自身人文山水優勢,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提出構建“國際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定位和“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的旅游形象。
目前,鄉城縣正在創建中的青德田園藏鄉4A景區和克麥村3A景區,有星級鄉村酒店5家、星級農家樂(藏家樂)12家,特色業態經營點35家,民宿旅游達標戶52戶。
“今年,千年菩提樹被公司承包了,一年給了我4.5萬元。 我的房子租給公司一個月300多元租金,我打小工一天有110元。”仲德村村民多登喜滋滋地對我說。
三年前的仲德村,空有獨特白色藏房資源,村民思想落后、收入單一,主要靠打零工、種小麥維持生計,而且村里道路基本上是機耕道,路面狹窄崎嶇,當地村民有散養牲畜習俗的習慣,導致村容村貌臟、亂、差。
仲德村悠久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風、豐富的物產、原始的村落,迷人的風光,如醇香的美酒,緩緩地釋放著獨特的魅力,令人流連忘返。
“文化是一個區域的靈魂。到仲德村,體驗大美藏宅,穿特色服飾瘋裝,觀參天古樹……”鄉城縣委、縣政府提出目標規劃。大膽引進旅游公司,與當地村民聯合打造田園藏鄉。白色藏房鄉村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參觀入住,增加老百姓收入。
三年來,著力于建設仲德村道路建設,同時配套實施改廁改圈,改建圍墻,打造居民接待示范戶,從優化村內功能布局、方便老百姓出行、改善環境入手,通過環境集中整治,實現鄉村環境潔凈、有序、文明,示范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農民愛護環境的自覺性。發展民居接待示范戶6戶,鄉村酒店1家,接待周末休閑游人8000余人次,旅游收入達24萬元。
尼斯鎮則魯村的“里吾林卡”是鐵超與家人利用自家白藏房改建而成的,酒店名字寓意“充滿燈光的休息之地”。作為鐵超家的主要經濟來源,2016年,里吾林卡鄉村酒店總營業額達到了60萬元。很難想象,兩年前鐵超一家還屬于不折不扣的貧困家庭。
2013年稻城亞丁機場正式通航后,距離其僅100公里、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的鄉城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白藏房是一大亮點。”鄉城縣旅發委主任胡平對我說,“鄉城是整個康巴藏區唯一的白藏房聚集地,別的地方看不見這樣的建筑。”
“有很多游客主動上門詢問能否住在我家藏房里。”發現自己居住了幾十年的白藏房如此受人喜愛,鐵超看見了商機,決定打造一間獨特的白藏房酒店。他說,為了將酒店開起來,自己借了不少錢。
2014年,里吾林卡鄉村酒店正式開業。“一開始生意并不好,因為知名度不夠高,后來通過口口相傳,生意慢慢好起來了。”扶了扶頭上的帽子,鐵超笑道,“現在已還完所有欠款,賺的錢都是自己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在旅游業上,鄉城縣按照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標準,設立2000萬元的鄉村旅游發展扶持引導基金,投入5400萬元打造12個旅游扶貧新村,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模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民宿旅游,拓展藏區群眾脫貧致富渠道。風景也能賣上好價錢,依托旅游業致富的村民高興地說,鄉村旅游發展起來了,吸引了大批觀光客,村民的收入也穩步增長。
初冬的陽光給大地鋪上了一層金燦燦的外衣,在鄉城縣青麥鄉亞金村的果園內,村民們正忙碌地呵護著荒山荒坡上的蘋果幼苗。“我們家有2畝地,以前都種青稞、玉米等傳統作物,除了自己吃的外,剩下的也曾拿到縣城去賣,但是除去來回的路費40元,再加上縣上的吃住,算下來,賣一次糧食自己還要倒貼100元—200元,得不償失,索性后來就不種了。”談起過去種地的收入,亞金村村民彭措有說不完的話。亞金村支部書記尼瑪介紹,全村45戶村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其實在外務工的,雖然也掙了些錢,但是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照顧不了,而且在外工作沒保障,老板說辭退就辭退。”說起在外打工的日子,村民洛絨次稱和丁真感觸頗深。
村里沒去外面打工的村民,就靠上山挖蟲草和松茸增加收入。“這看天吃飯的生活,讓我們大伙都吃盡了苦頭。”據亞金村支部書記尼瑪介紹,每年4月底至6月初,村民上山挖蟲草,光吃住和往返最起碼就要花去600至700元,而且蟲草的價格每次也不一樣,高的時候一根蟲草可以賣到110至120元,低的時候就只有80、90元。
2012年,該村建立了牦牛養殖合作社,并健全了各種管理機制。在4戶成員的帶動下,如今仁堆村牦牛從起初的212頭增加到現在的500余頭,每年合作社純收入就達12萬余元,全村貧困戶也參與了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并與其它村民共同分紅。收入增加了,如今村民們的日子過得有汁有味的。
作為退休干部,我將繼續發揚“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責”的作風,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發揮好經驗優勢和參謀助手作用,珍惜目前的幸福生活,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相信在中央、省州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家鄉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