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6月09日
◎戴興昭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就新時代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戰略部署,更是少數民族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只有產業興旺,才能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實現高質量脫貧致富,才能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增強農牧民群眾的幸福感,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實現甘孜經濟高質量發展。
頂層設計明方向
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科學決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甘孜州結合地域環境、區域條件、資源稟賦等條件,提出了堅持鄉村振興與高原特色城鎮化雙輪驅動,優化城鄉布局,有分類、有梯度推進鄉村振興,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鄉村振興發展格局。甘孜州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甘孜州委關于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的決定》。《決定》強調了以“三創聯動”為抓手,迅速融入全省區域發展新格局,開啟了打造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的新征程,為我們擘畫出了未來幾年甘孜州鄉村發展的藍圖——農村產業融合蓬勃發展,產業鏈條持續延伸,農業功能加快拓展。近年來,甘孜州堅持統籌融合,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文旅融合鑄就新地標。年接待游客人次逐年翻翻,綜合收入突破百億,實現一年上一千萬臺階、一年破一百億大關。二是工業經濟構建新體系。強力實施工業強州戰略,科學構建以清潔能源、優勢礦產、食品飲料、中藏醫藥、特色加工、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為主的“6+1”綠色現代工業體系。三是特色產業打開新市場。強力推動特色產業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鞏固提升兩個百萬畝特色農林產業基地,強力推動特色產業融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力促進了農牧民增收致富。實踐證明,甘孜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產業轉型,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經營體系更加健全、供給質量穩步提升、要素活力充分釋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推動全州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利器。所以,產業興旺注入了甘孜鄉村振興的“強心劑”,激活了甘孜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正視問題補短板
甘孜州地處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屬于深度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呈現出自然條件約束較強、農牧區產業發展滯后、鄉村基礎設施短板多、鄉村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城鄉發展循環不暢通、鄉村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等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單就產業來講,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特色經濟尚未形成。主要表現為傳統農業占主要比重,現代化農業比例較小;農業產業鏈短,加工層次不高;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資源投入較大,農民增收緩慢;工業企業現代化程度低,規模效益不明顯;企業改制步伐相對緩慢,退出機制不健全,產權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產服務業所占比例較小。特色經濟發展滯后,缺乏成型的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產品結構大部分停留在開發和粗加工階段,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的戰略策略方面,對自身產業優、劣勢分析比較不夠,制定發展目標求全責備,導致把握工作關鍵點和著力點不夠,工作部署均衡用力,陷入了“什么都搞一點、結果都不突出”的尷尬局面,因而,產業優勢拉動作用發揮不明顯。因此,應從根本上解決強勁助推思想解放,強化市場理念,以市場經濟的觀點和手段解決發展問題,從領導干部和經營管理者開始入手,筑牢大干實干、求真務實作風,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甘孜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凝心聚力添措施
在全州上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聚焦產業振興、補齊經濟高質量發展短板,恰逢其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解決一切發展問題的關鍵。產業體系越完善,產業結構越優,產業發展就越強,群眾增收門路就越廣闊。
一是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甘孜州農牧業農村工作的主線,以提高農牧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緊緊圍繞群眾需求和市場導向進行生產,實現農畜牧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提升,激發農牧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和創新精神。
二是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調整優化農牧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加快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構建結構合理、技術先進、質量優異、效益良好、協調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根據州內資源稟賦優勢,把生態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以全域旅游為首,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以特色產業帶動集體經濟。
三是大力拓展農村產業發展空間。要打破吃飯農業的傳統思維,樹立起大農業的理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種養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貿物流服務業,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重塑價值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圍繞拓展農業多功能性,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民族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四是加快培養高素質涉農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對口幫扶”作用、深化“院校州”合作,加強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牧民隊伍,加強對農村土專家、農村工匠、非遺傳承人等人才的培養。鼓勵引導工商企業主、創投人才、高校畢業生、返鄉青年等下鄉創業創新,使“新農人”和“農創客”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今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也是三大攻堅戰的達標之年。聚焦產業振興,亟需廣大干部群眾秉持“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沒困難”的斗志,只爭朝夕、勤勉敬業,為推動甘孜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州委黨校(州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