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3月31日
迅速掀起森林草原防滅火宣傳教育活動熱潮
瀘定縣開展集中宣傳。
康定市組織緊急拉練。
鄉鎮卡點嚴格登記。
本網訊 為深刻汲取涼山州“3·30”森林火災教訓,全力以赴做好“3·30”和清明節等高火險時段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3月下旬以來,在州政府、州森防指統一部署下,36個由州級領導和聯系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共計126人下沉一線駐縣督導;各縣(市)30%—50%力量共計3795人深入鄉鎮蹲點值守;鄉鎮包村(組)責任人7204人進村入戶,1211處防火卡點、3783個煨桑點、51372個墳頭全面加強值班備勤;24505名護林(草)員、7234名巡護網格員帶裝深入林、牧區,全天候不間斷巡護巡查,堅決“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筑起護林防火銅墻鐵壁;109支專業防滅火隊和群眾義務撲火隊力量前置,1638人下沉一線,開展演練拉練、火源查緝、宣傳教育等工作。
“上下貫通、協同高效?!蔽抑莞骷壐鞑块T積極響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科學撲救能力、加強宣傳教育、強化應急保障、認清嚴峻形勢、層層壓實責任、嚴抓野外用火、聚焦隱患排查整治,在以鐵的作風抓好各項工作落實的同時,嚴格按照我省森林草原“撲火安全警示教育整治周”活動的安排,在各地迅速掀起森林草原防滅火宣傳教育活動熱潮。
3月28日,雅江縣森林消防大隊利用無人機深入八角樓鄉、高爾寺山等森林重點防火區域進行防火宣傳,實行“空中+地面”相結合,啟用無人機巡山喊話,車輛播放防火條例,對重點區域開展空中巡邏,第一時間發現和勸阻可能導致失火的各種行為,做到陸空無死角,助力森林防火工作。
3月30日當天,康定市折西森林草原防滅火大隊出動撲滅火隊員150人、車輛18臺、摩托20輛開展“生命至上3·30”緊急拉練。瀘定縣多部聯合在瀘定橋廣場集中開展宣傳活動,制作發放《瀘定縣森林防火公約、森林草原防火指南》《“清明節”期間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致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倡議書》《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責任追究暫行辦法》等資料3000余份。
道孚縣則組織縣級各部門,成立81個小分隊,進村入戶開展宣傳活動。甘孜縣通過設置宣傳咨詢點的方式,向群眾宣傳講解火災警示、火災危害、撲火安全注意事項、森林草原防滅火知識。丹巴縣公安局組織森林警察大隊、法制大隊等在丹巴縣步行街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以案說法”警示教育宣傳活動;在宣傳活動中,宣講民警結合近期我州及全省全國發生的典型違規用火案例,結合民風民俗形式,就文明用火、文明祭祀、煨桑等方面向群眾宣傳。
爐霍縣在30日精心組織系列活動,縣森林草原專業防滅火大隊向“3·30”涼山木里、西昌遇難戰友進行了默哀儀式,摩托車機動巡護宣傳組及四個宣傳督導組共30人次,分赴城區及全縣轄區四個片區各鄉鎮各林區各卡點進行拉網式森林草原防滅火宣傳督導。石渠縣森整辦、縣森防指辦聯合應急、林草、消防等部門在尼呷鎮噴泉廣場中心開展四川“3·30”火災安全警示教育宣傳活動,通過“專題宣傳+融媒宣傳”的藏漢雙語形式擴大了宣傳覆蓋面和活動影響力,現場吸引到1000余人次參與活動咨詢。
色達縣面向教師、學生等人群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學生人人爭當“護林防火宣傳員”;亞丁景區管理局針對游客,以發放宣傳單、增設宣傳展板、LED大屏滾動播放、車載播音喇叭循環播報等方式加強宣傳;稻城縣除了開展下沉一線大行動督導巡查和警示教育外,還派出專業撲火隊60人和宣傳車深入鄉鎮靠前巡防、帶裝巡護,通過“走到哪兒、巡到哪兒、講到哪兒”的方式,扎實抓好“3·30”重點時段防控工作。
德格縣嚴格執行省、州、縣三級防火命令,大力倡導文明祭祀,嚴控野外火源,特別是在清明節期間,設立鮮花售賣攤點3個,引導群眾通過敬獻鮮花、清掃墓碑、網上祭祀、壓紙錢等方式寄托哀思;此外,還進村入戶、進寺入舍講清講透野外祭祀用火危害性,針對祭祀重點區域,靠前布防36名專業撲火隊、15名消防隊員,做好應急處置準備,20名鄉鎮半專業撲火隊一線蹲守巡控、30名護林員把路口、站山頭、守墳頭,嚴防火源進山入林。
巴塘縣多舉措提升遠牧點管控能力,建立駐點管控跟蹤服務機制,對相對集中風險隱患較高的25個遠牧點納入網格化管理,實行巡邏巡查;同時,建立邊界協作聯合巡查機制,厘清職責邊界;建立幼兒玩火防范管控機制,督促父母管好火源;建立安全規范用火機制,做好“聯戶聯?!保没鸨仨氃趲づ窈头拍辽a用房內,嚴禁一切野外生產、生活用火行為,嚴格殘渣灰燼安全處理。
白玉縣召開國務院督導反饋問題整改暨“3·30”、清明節等高敏感期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專題安排部署會,堅持政治導向、問題導向、責任導向、結果導向,嚴肅紀律作風、強化值班值守、加強宣傳引導,監督檢查、強執法監管。
當天,全州各縣(市)以多種方式深入開展集中或流動宣傳活動5316場次、宣傳覆蓋群眾488468人次、發放資料94643冊(份),把森林草原防滅火知識帶到田間地頭、送入千家萬戶,讓“森林草原防火人人有責”、“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
記者 李婭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