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0月12日
大渡河畔鄉村振興的康定樣本——
康定市麥崩鄉為舍村推行“康養+休閑+后花園”產業模式,實現了鄉村變景區。 四川日報記者 衡昌輝 攝
◎四川日報記者 鄭志浩 伍力 蘭珍 衡昌輝
一縣一策
甘孜州康定市麥崩鄉日央村和為舍村魚通官寨觀景平臺項目現場,游客服務中心已具雛形。“燒烤區內我們特意擺放了三腳鍋爐,讓游客充分體驗魚通官寨文化。”麥崩鄉黨委副書記余德泳說。
魚通官寨,是康定以農文旅融合為抓手帶動脫貧攻堅的一個樣本。近年來,依托資源稟賦,康定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圍繞“成渝后花園·康養加休閑”主題定位,以全域旅游戰略為指引,探索康定大渡河畔特色鄉村振興路徑。
舊宅變民宿 村民成股東
陽光灑在康定市姑咱鎮若吉村,52歲的廖福蘭在自家院子里,忙著打掃衛生、整理床鋪、準備午飯……雖是自家院子,可它有個很文藝的名字——“溪憩小院”。“舊房子租給村上作民宿,統一打造命名,每年給租金,還請我們回來當服務員,每月工資2500元,日子越過越好。”廖福蘭說。
這是若吉村從傳統果蔬種植產業向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若吉村海拔相對較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有“康定小江南”美譽。村里原有產業以果蔬種植為主。“村子靠近211省道,到康定、瀘定只有20多公里,我們也動過搞鄉村旅游的心思,可是沒有資金。”村支書唐玉橋說。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若吉村農房風貌打造、堡坎整修、活動廣場建設、污水處理廠修建等大動作不斷,建成枇杷園、櫻桃園、桃園、無花果園等,累計投入5000多萬元。“踏青賞花、乘涼摘果、觀景賞月……無論哪一個季節前來,游客都會有不同的驚喜。”唐玉橋說。
若吉村最大的變化,是依托原有特色老房子,引入外來投資者,按“修舊如舊”原則改造成特色民宿。按照規劃,若吉村總共打造30戶特色民居,一期工程包括1個游客接待中心和9戶特色民居。這9戶民居是“流轉”村民舊房屋,重新設計、統一打造,“一戶一品”。
去年“五一”小長假期間,華麗變身的若吉村開門迎客,第一天就迎來400多位游客。“村里一天一個樣。”唐玉橋說,現在村里月收入達15萬元,下一步還要發展采摘農業,加大網上宣傳。
產業發展,村民也有賺頭。康定推廣“景區+農戶+協會”等模式,將農牧區變景區、農牧民變股民,帶動脫貧增收。
“不僅修漂亮房子,更要讓老百姓掙到錢。”這個信念在若吉村成為共識。通過構建國資公司、合作社、農戶參與的股份合作機制,國資公司、合作社和群眾按比分紅,若吉村村民有了增收致富的穩定途徑。村民將房屋“流轉”后每年可獲租金5000元,同時還可在民宿打工,實現家門口就業。
打造網紅村 先建污水處理管網
大渡河東岸的康定市孔玉鄉色龍村,觀景平臺上,不少游客正拍照打卡。從平臺眺望,農耕田園與青山綠林相互映襯,古寨村落點綴其中。望著眼前美景,孔玉鄉黨委書記賀冬感慨:“以前的色龍村,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更不要說發展旅游業了。”
從“臟亂差”到網紅打卡村的轉變,得益于2018年康定市啟動的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打造工程。
不過,當時讓村民意外的,是政府投資400萬元,最先建設的是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幾輪工作做下來,大家想通了:看不見的污水管網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先手棋”。
“以前,我們村的人畜排放都是就地解決,最終被雨水帶入大渡河。”色龍村村民胡林貴說,整村推進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讓人居環境有了質的提升。“農牧民如廁難問題得到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也有效改善。”
環境變好了,村里修建起漂亮的民宿,村民吃上“旅游飯”。以生態觀光、康體度假、民俗風情體驗為特色,目前,色龍村已接待游客約3.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1000余萬元。
一手抓生態,一手抓文化。
康定在加強鄉村自然風貌保護的同時,加強對傳統村落、古村鎮遺址、歷史文化等人文資源的保護,打造集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體的美麗鄉村。
在為舍村,當地約90%左右的民房都是木石材質。山坡中,錯落分布的傳統建筑古色古香,特有的飛檐雕梁等吸引游客目光。
“這些建筑位于魚通文化腹心區,我們以挖掘魚通‘官’文化為主,在挖掘的基礎上保護文化。”麥崩鄉黨委副書記余德泳介紹,2018年8月,該鄉引進康定市旅游投資公司,在為舍村和日央村首批改造20戶農房,保留傳統魚通碉樓的前提下,集中打造民宿接待示范戶。
“這樣既保留了傳統,也能使游客舒適地體驗特色文化,加上村里的觀賞性農作物基礎,我們發展旅游業底氣十足。”為舍村支部書記張學勇說。
以生態為基,引文化為魂,助推產業振興,成為康定推進鄉村振興的破題路徑——立足優勢資源,全力推進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2019年,康定首批8個示范點順利開園,累計接待游客146.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6.1億元。2019年,康定姑咱鎮若吉村、孔玉鄉色龍村、麥崩鄉為舍村成功獲評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