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1月29日
◎鄧立軍
省委明確了甘孜州作為川西北生態示范區重要組成部分的定位,提出創建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要求。州委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州“六大戰略”體系,扎實抓好“三創聯動”,總體設計,強力推動。康定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要堅決貫徹落實省州委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實現生態屏障更加安全、生態經濟快速增長、生態質量穩步向好、生態環境絕佳優美。
一、強化生態保護,構筑綠色屏障
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加強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五大體系”,完善“五大機制”,壓實“四級責任”,嚴格落實“1+4”資源管理機制。深入推進綠化康定行動,扎實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加快力邱河百里濕地工程、格桑花谷等生態項目建設,持續鞏固天然林管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深入推進砂石場植被恢復、飲用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地災治理等重點工程,加快資源開發和重大項目建設地生態恢復。嚴格落實“六個百分之百”措施,強化粉塵、油煙、尾氣綜合治理,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全面落實河(湖、庫)長制,加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提升清河、護岸、凈水、保水成效。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強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嚴控新增土壤污染。到2020年,康定大氣環境達標天數99%以上,地表水和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優良率、城市污水處理率100%,農村污水處理率80%以上,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0%以上,環境質量優良率95%以上。
二、推動轉型升級,壯大綠色產業
切實按照省委“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和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的要求,加快推動“一園二谷三景四區五基地”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生態經濟,到2020年,生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65%以上,走出一條具有康定特色、藏區模式的生態綠色發展之路。堅持“西山東水”產業布局,加快跑馬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打造,充分利用康定溫泉優勢,啟動中谷、榆林溫泉小鎮建設,培養市場核心競爭力;圍繞“成都后花園、康養加休閑”主題定位,全力打造“一核五園”,建設大渡河康養谷。啟動貢嘎西坡、亞拉雪山、跑馬山“三景”開發,大力發展山地旅游、民俗旅游,促進山旅、水旅、農旅、牧旅、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康定旅游大區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創建天府旅游名縣,到2020年,實現旅游總收入80億元,接待游客800萬人次。堅持“西大東精”農牧產業布局,大力調整生態農牧產業結構,打造萬畝高原有機蔬菜、萬畝黑青稞、萬畝羊肚菌、萬畝中藥材、萬畝小雜水果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響“一瓶酒一瓶奶”品牌,按照“一路一帶一景觀”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集休閑、觀光、體驗為一體的高原鄉村旅游,到2020年,實現農牧業生產總值7億元。推動水電消納示范園區建設,加力推進鴛鴦壩藥業園區、甲基卡鋰輝礦業園區、康定奶業園區、金湯石膏工業園區“四區”建設,啟動新都橋物流園區前期工作,實現工業園區綠色生態化,將園區打造為集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旅游觀光、綠色生態為一體的綜合體,到202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0億元。
三、優化生活環境,打造宜居社會
深入踐行綠色交通發展理念,協調推動國家、省州重大交通項目和市域內聯網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拓展康定機場航線,積極發展綠色公交,推廣綠色出行。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統籌解決好農牧區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積極引進5G網絡建設,推動農牧區電網改造升級,全面解決城市農村穩定安全用電,進一步夯實綠色生態發展基礎。統籌城鎮與山水林田湖布局,合理規劃城鎮綠地系統,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推廣綠色建筑和農村新型建材,加強景區與城鄉規劃銜接,促進景城、景鎮、景村協調發展。集中開展城鄉環境整治,完善污防設施體系,提升城區、集鎮垃圾處理、供排水能力,全面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扎實推動農牧區“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屋頂革命”,美化城鄉村環境,構建生態家園。
四、完善體制機制,筑強綠色支撐
建立健全生態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動員公眾及社會組織依法開展生態建設和志愿活動,著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治格局。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剔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制度創新、能力提升、基礎完善,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生態建設模式。建立健全生態投入機制,綜合運用轉移支付、本級投入、市場配置等多種方式,逐年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考核問責機制,制定完善生態綠色發展考核辦法,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重大污染應急處置、督察執法體制機制,加快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平臺建設,實現對重點污染源的全天候監控,提高環境監測、環境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機制,大力實施人才振興工程,引進和培養一批環保專業人才和中介機構,配齊配足專用設備,提高環境監察水平。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機制,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加強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加強環境污染案件及重大資源類案件的審理和執行,以“零容忍”態度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
(作者系康定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