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0月14日
這個國慶假期,瀘定受到游客熱捧。作為旅游大縣,瀘定這座大渡河畔的“紅色名城”,也是州內各縣農副產品的供應基地。
近年來,蒲江縣對口支援瀘定縣,拿出“看家本領”,充分發揮蒲江在生態建設、農業產業、全域旅游、電商物流等方面的經驗,“不斷挖掘瀘定特色文化,培育瀘定特色產業,提高瀘定特色影響力。”蒲江縣第六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曹軍宏說,蒲江縣今年計劃投入資金589.16萬元,從產業發展、就業幫扶、教育保障等方面實施幫扶。
金秋九月,川觀新聞記者赴瀘定采訪,探尋蒲江、瀘定兩個農業大縣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種脆李
產銷推廣打造瀘定本土品牌
“你們來的時間正好,再晚幾天,就看不到李子啦。”9月8日下午,瀘定縣德威鎮海子村,村民葉夫貴帶著記者步行上山,來到蒲江援建產業園。
在海拔約1900米的半山腰,成熟的紅脆李掛滿枝頭,葉夫貴摘下兩個李子請筆者品嘗:“今年是第一次掛果,口感脆甜,嘗嘗嘛。”葉夫貴一家三口原來種植玉米、土豆,“一畝800元年收入,除去人工、肥料等,基本沒有利潤。”
葉家把3畝多土地流轉給蒲江援建產業園種植脆李后,每年有2500多元流轉費,他平時就在產業園打零工,打藥除草,每年還會領到產業園的分紅。去年,葉夫貴家年收入達到3萬多元,“外面打工也不去了,在家還可以照顧娃娃,收入也比外面高些。多虧了蒲江的專家,讓村里種上了這么好吃又能賣錢的李子。”
海子村全村132戶480人,2016年人均純收入為8300元,村里基本都是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2017年,蒲江縣通過多次考察調研后,投入對口幫扶資金55萬元,在海子村打造了50畝的產業園。“這里海拔較高,日照足,適合種植李子。”蒲江縣第六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掛職德威鎮黨委副書記周安琴說,為使農戶獲得更多收益,產業園每年向村集體分紅,先實施5年。村集體再將紅利部分分給農戶,剩余部分用于發展該村公益事業。
“2017年以前,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到去年底,給村民的分紅就達到了20萬元。”海子村黨支部書記舒元軍說,目前,海子村共種植了3500株李子樹,分為青脆李和紅脆李兩個品種,“今年首次掛果,產量不高,來年豐收后,銷售收入將達到60萬元。”
通過蒲江“訂單式”派遣專家、技術人員的培訓,海子村的“土專家”們也在迅速成長。“項目豐產后,我們將通過電商、外省展銷等多種渠道幫助他們打開銷路,爭取打響瀘定脆李的品牌。”周安琴說。
種柑橘
用“耙耙柑”經驗助推產業轉型
呂體勇走進大棚,“紅美人”“明日見”等柑橘品種還沒有掛果,他笑呵呵地用手清理著柑橘樹旁邊的雜草。56歲的呂體勇是瀘定縣興隆鎮沈村一組村民,他工作的大棚就在家門口,位于瀘定縣柑橘現代農業示范園內。
“蒲江縣的水果種植技術、管理相對更成熟,標準化程度較高,尤其是柑橘和獼猴桃種植。”蒲江縣第六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掛職瀘定縣興隆鎮黨委副書記徐鐳介紹,蒲江對口支援瀘定后,邀請專家對瀘定進行實地考察后發現,瀘定部分鄉鎮具備柑橘種植的自然條件,且德威鎮、得妥鎮等歷來有種植黃果柑、佛手柑以及一些小水果品種的傳統,但由于規模化程度低、種植技能較弱,導致標準化、市場化程度、產業效益不高。針對這一情況,蒲江縣利用對口幫扶資金,并引進蒲江優秀企業投資建設柑橘園區,瀘定縣柑橘現代農業示范園應運而生。
“現在,我們正嘗試著種植紅美人、黃美人、甘平、明日見這四種品種,最終會選擇兩種最適宜的留下。”瀘定縣柑橘現代農業示范園負責人史浩說,項目占地160畝,原來是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我們從蒲江帶來‘耙耙柑’的技術和經驗,將在這里打造瀘定自己的柑橘品牌。”史浩說,預計2023年,示范園每畝的柑橘產量達到2000斤,2024年達到5000至8000斤。
和呂體勇一樣,沈村共有約30名村民在示范園打零工,每天工資130元。“我是長期在園區打工,工資高一些,一年大概有五六萬元,每年還有土地流轉費用,收入比以前種玉米、水稻時高多了。”呂體勇說。
“下一步,項目周邊的民房都會改成民宿,這里將成為一個采摘果園。”徐鐳說,園區將以精品水果采摘休閑、民宿休閑度假、紅色文化旅游、農業科普教育等為重點發展方向,促進瀘定有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養蜜蜂
幫扶38個村走上“甜蜜”致富路
瀘定綠水青山、林木茂盛、獨特優美的氣候環境,特別適宜養殖蜜蜂。
走進瀘定縣興隆鎮化林村,村民周振良告訴記者,他養了近50箱蜜蜂,2020年產了100多斤蜂蜜,“今年才過去大半年,已經產了約200斤了。”按照一斤蜂蜜100元左右的市場銷售價,周振良今年的養蜂已經收入已有20000余元。
2017年,蒲江縣將在蒲企業成都三千米甜蜂業有限公司引入瀘定,瀘定縣貢嘎中蜂養殖項目啟動,建設貢嘎中蜂繁育培訓基地。蒲江縣還邀請了專家蘭云全對中蜂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周振良便跟著蘭云全學習養蜂技術。“我計劃再引進100多箱貢嘎中蜂,收入肯定還能大幅增加。”周振良地說。
“自古以來,瀘定就有養土蜂的傳統,瀘定縣貢嘎中蜂養殖項目實施以來,效果逐步顯現。”蘭云全說,養蜂產業具有極佳的持續發展優勢,一次投入,持續收入。同時,養蜂也是適合家庭或個人單獨勞作的產業,是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的好產業。
貢嘎中蜂因生活在貢嘎山區域而得名,比起一般的蜜蜂,貢嘎中蜂活動區域更為廣泛,因此貢嘎中蜂所產蜂蜜的甜味更濃,口感獨特,營養價值豐富。在貢嘎中蜂養殖項目推進中,蘭云全先后教授、培訓300余人,使他們走上了養蜂致富路。
授之以漁,還有價格保底。成都三千米甜蜂業有限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村集體經濟+農戶”發展模式,公司與養蜂農戶、村集體經濟簽訂協議,按每斤30元保底回收蜂蜜(也可自行銷售),為養蜂村民的銷路提供保障。
曹軍宏介紹,5年來,瀘定縣貢嘎中蜂養殖項目總投資1054萬元,支持全縣38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培育蜂群數100群以上的示范大戶40戶,目前已實現年產蜂蜜200噸,年產值1200萬元。
特寫
1200名學生有了新浴室
9月8日下午,瀘定縣第二中學,操場上正進行一場高中籃球賽。比賽雙方為臨時組隊,高二四班的陳浩滿頭汗水,主動叫了換人,“我去洗澡,你們打。”
陳浩回到宿舍,拿起換洗衣服,來到位于一樓的男生浴室。潔白的瓷磚,嶄新的水龍頭,里面還有儲藏室。“以前不敢想在學校洗澡,最多就是打一瓶熱水在廁所擦一擦。”陳浩家住在康定市,是住校生,酷愛籃球的他,以前最大的煩惱就是在校的洗澡問題。
“學校建設經費不足,不能在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蒲江縣第六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曹軍宏說,了解到具體情況后,工作隊先后投入60余萬元,開始實施浴室改造項目。今年9月1日,新浴室正式投用,高中部和初中部均設置老師浴室、男生浴室和女生浴室。
“學校一共近1200名學生住校,新浴室內的設施非常完善。”瀘定縣第二中學校長鄧偉說,男生浴室和女生浴室都設置了8個淋浴間,老師浴室設置4個淋浴間,每個浴室內都有衛生間、儲物間,大大方便了住校師生。
“現在每天打完籃球,都可以在學校洗澡,感謝蒲江援建的新浴室,讓我們住校的學生像在家里一樣。”陳浩洗完澡,在臟球衣打上了肥皂,一起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