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9月14日
色達牧民正在植樹。
◎尹東云 本網記者 馬建華 文/圖
曾經的色達金馬草原,極目遠眺,看不到一顆樹,一個“光”字足以形容山坡、草地、河灘的凄涼。歷經13年綠化,遭遇了8次失敗,終于創造出了喬木樹種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地區大批量存活的奇跡,“四季常青”在色達成為現實?,F在,色達天藍了,水清了,地綠了。
“天?!倍?荒山變青山
9月12日,翁達經營林場職工田時勇剛巡山回來,談到對林場的感情,他激動不已,1965年,他的父親作為第一代森工人進駐色達,成立了翁達森林工業局,是在建的國有重點森工企業之一。1971年由翁達森林工業局更名為翁達林業局。1983年因森林資源枯竭,大部分職工轉建白玉林業局,更名為甘孜州翁達經營林場。1998年作為四川省首批實施天保工程試點單位,全面停止了對天然林資源的采伐,實現向經營性管理的歷史性轉變,全面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作為“森二代”,田時勇的主要使命就是植樹、護林防火、保護野生動物、制止亂砍濫伐。“20年了,我們林場始終以保護培育天然林資源為中心,大力開展公益林建設和天然林資源管護工作,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23.9%上升至現在的42.15%,林場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5269.50畝,異地飛播造林6300畝,封山育林251986.2畝,森林撫育106000畝,常年管護面積842313畝?!碧飼r勇自豪地說,他經歷過幾次森工改革,從舉步維艱、人心渙散、職工發不出工資,到通過改革,激發了職工創業的積極性,單位的凝聚力不斷增強,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高,兩代森工人情滿林區,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翁達經營林場彭濤說,從砍樹人變為種樹人,倍感肩上責任重大,種樹、管林、護林就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植樹期間,每天要完成種植800棵以上樹苗的任務,讓荒山、荒坡披綠裝,還色達高原一片青山綠水。在巡山護林過程中,一旦遇到有當地牧民亂砍濫伐現象,我們就會奮力制止,并耐心向牧民宣傳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林場與當地黨委政府共同開展《森林法》《護林防火》等法律法規宣傳,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家園,已經成為農牧民群眾的行動自覺。如今,荒山、荒坡得到了有效治理,泥石流和山體垮塌現象減少了許多,通過實施天保工程,荒山變成了青山,處處成了美景,菌類、藥材等林下資源增多了,過去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現在巡山時也經常能看見,藏獼猴在公路沿線隨處可見,成了吸引游客的亮麗風景線。
“搬出去4年,今年總算又搬回原來的放牧草場了?!闭驹诜庥蟮哪翀錾希_縣亞龍鄉色多瑪村村主任所哈十分激動。在所哈印象中,家鄉的草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生機過,而這一切,都要得益于國家對生態的重視和建設?!胺疾萸嗲?,放牧和生活也就更方便了?!彼f道。
色多瑪村的牧民回憶,4年前,村里的整條溝草場退化非常嚴重,全成了“黑土灘”,根本沒法放牧不說,冬天一吹風,整條溝就被籠罩在塵土中,村上40多戶牧戶有的遷到其它村投親靠友,有的遷到山上去居住,草場退化給村民們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色達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曹銀波介紹,色多瑪草場過去退化嚴重,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2014年開始,色達縣委縣政府決定對這塊草地進行封育治理,整個草場治理面積達1.4萬畝,投資1200余萬元?!巴ㄟ^4年的封育治理,效果很好,現在又呈現出了‘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景象,今年牧民們又全部搬回來居住放牧了?!辈茔y波說。
9月12日,在縣城郊區的果根塘濕地保護區,市民王山富感慨萬分地說:“我已經在色達生活了34年,能夠看到大規模的連片云杉,真是超乎想象,色達風景美了,空氣清新了”。色達是全省牧業大縣,鼠害嚴重,植被覆蓋稀少,縣城都無法搞綠化,空氣干燥稀薄,嚴重缺氧,過去,這里就是一塊荒灘。如今,果根塘濕地公園已經打造成縣城著名的景觀帶。
實施天保工程以來,色達縣委、縣政府邀請林業專家前來為色達縣量身定制綠化方案。前些年,色達縣曾經“不惜血本”引進云杉在縣城進行種植,但終因技術原因和高寒缺氧,老板賠進了“血本”。
“三化”大治理 牧區展新顏
高寒色達也要天藍、地綠、水清。建設宜居牧區,讓農牧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黨的十八大以來,色達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打響“脫貧攻堅”和“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兩個攻堅戰,圍繞“生態改善、群眾脫貧”兩條主線,通過引導和鼓勵具有一定出資或籌資能力的森工企業、國有林場、營造林公司、民營企業、村集體組織以及業主大戶、技術人員、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和村干部等領辦造林合作社,以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優勢帶動貧困戶參與生態建設?!笆濉币詠恚_縣加大投資,加快推進果根塘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完成洛若、大章、旭日等鄉鎮礦區植被恢復,大章、色柯、亞龍等地沙化治理項目,縣城、翁達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和大則、大章、色柯等地草原鼠蟲害防治,恢復植被1.58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4萬畝,草原鼠蟲害防治190萬畝,“三化”趨勢得到部分遏制。落實草原生態獎補和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兌現草原生態獎補資金2.59億元,集體生態林效益補償資金1775.97萬元、退耕還林政策資金520萬元。防火預警監測、沙化遙感監測、病蟲害防治等生態保護體系基本建成。
今年,色達縣有2018年省級財政林業生態保護恢復專項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項目、2017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色達縣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兩項工程總投資為3478萬元。色達縣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采取“防風林帶體系化、灌草結合多樣化、生態治理產業化、治鼠控鼠相結合”的復合模式進行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以營建防風林帶為主,構建城鎮周邊生態防護體系,項目采用高標準、可復制性等原則,打造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示范樣板,將輻射帶動周邊典型高原縣生態治理。
據初步測算,項目建設將會產生約77499個勞務用工,增加地方勞務收入約929.98萬元。項目實施過程中,工程材料的采購運輸也會給當地帶來經濟收入和稅收。項目建設期是2018年。項目建成后管護3年,即2018年——2021年。
據介紹,項目建設總規模15600畝。通過在亞龍鄉下邱果村和扎窮村實施中、重度沙化土地治理和防風林帶建設,營建防風林面積1050畝,治理中度沙化土地3300畝,治理重度沙化土地11250畝。項目建成后提升治理區植被蓋度20個以上百分點,逐步恢復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和高寒草地系統的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遏制草地退化和沙化的擴張和蔓延,優化色達縣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建立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可展示、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
據縣林業局局長馬文軍介紹,天保工程實施20年,色達縣已累計投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資金1.35億元,共實施人工造林6.63萬畝,封山育林24.53萬畝,飛播造林0.33萬畝。常年管護森林面積277.4萬畝(其中國有林管護249.15萬畝,集體林與個人管護28.25萬畝),實施集體所有公益林生態補償28.25萬畝,通過全縣林業人的不懈努力,過去因植被破壞刮風塵土飛揚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