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9月26日
理塘縣甲洼鎮瑪吉阿米花園農莊智慧農業無土栽培館內,工人正忙著給番茄苗綁蔓、整枝、打杈等。
1982年12月9日的《甘孜報》。
◎甘孜日報記者 馮麗娜 文/圖
丹巴縣實行聯產到勞,玉米產量增五成;德格縣推行生產責任制,各類牲畜增加近七千頭;鄉城縣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糧食總產量創下新紀錄……翻開1982年的《甘孜報》,泛黃的紙上一篇篇新聞報道,仿佛將我們帶回到那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我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大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舉措,猶如一股強勁的動力源泉,自此,全州農牧業逐步踏上發展征程,如今正以昂揚蓬勃之勢,奮力譜寫嶄新的輝煌篇章。
在廣袤無垠的甘孜大地上,農牧產業如繁花般絢爛綻放。近年來,我州積極推進農牧業現代化進程,憑借創新舉措與有力的政策支持,奏響了農牧業全面繁榮的樂章。
農牧產業 綻放璀璨光彩
在理塘縣甲洼鎮瑪吉阿米花園農莊智慧農業無土栽培館內,果蔬苗整齊排列,生機勃勃。瑪吉阿米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丁義介紹道:“當室外氣溫較高時,大棚高壓噴霧會自動啟動,增濕降溫,為果蔬創造更優的生長環境。”這里,智能傳感器精準輸送水肥,自動調整配比,高壓噴霧適時啟動,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平臺,對溫度、光照、濕度等精心監測和調節,宛如一座微型科技城堡,確保果蔬處于最佳生長狀態。
我州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牧場中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實時監測牲畜健康,有力保障畜牧業穩定發展。在康定市魚通鎮雄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豬繁殖科技示范基地,廠房整齊排列,現代化科技養殖場景令人矚目。這里采用智能養殖設備,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精準飼喂、環境控制和健康監測。
基地負責人尤連康表示:“基地的大數據系統能根據生豬生長階段及時調整優化飼料等,豬舍的溫度濕度控制、喂料喂水等環節均實現自動化運行,既節約人力物力,又為生豬提供更優環境。”
每頭豬都有“身份證”,綜合管理平臺記錄從仔豬斷奶到出欄的每一道流程,便于問題溯源。同時,基地配套建設糞水分級處理系統,實現“綠色”“生態”養殖,還將糞污二次利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金秋時節,德格縣浪多鄉生巴村的青稞田里,現代化收割機來回穿梭,忙碌的村民們有的駕駛著滿載青稞的車輛往返于田間與曬場,有的手持農具細心翻曬青稞,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曾經的荒地,在縣、鄉及相關單位的支持下,如今已成為充滿希望的青稞種植基地。浪多鄉通過創新治理方式,對撂荒地進行系統治理,打造青稞種植和加工基地,實施“種售青稞+設備租賃”模式,激活集體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村民帶來更多便利和信心。
9月18日,丹巴縣甲居鎮聶拉村的“美人脆”蘋果基地熱鬧非凡,支部書記格西忙得不可開交,一邊熱情招呼前來的客商,一邊介紹:“這幾天不單單是浙江金華的客商,還有來自山東、江蘇南京、陜西的客商來選果、看果,蘋果還在樹上就已被全部預訂完了。”
“美人脆”蘋果作為我州首獲歐盟認證的水果,以其糖度高、果味濃、口感脆、果形美、耐儲藏的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各地客商紛紛前來預訂,丹巴縣通過構建多元化銷售渠道,讓“美人脆”蘋果飛向全國各地。
浙江金華市農合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拓展部經理呂亞方說:“目前已經裝車8萬余斤運往浙江金華,后續還會在當地收購優質‘美人脆’蘋果10萬余斤。”
近年來,丹巴縣按照甘孜州打造“有機之州”的工作部署,秉持“一年搭平臺、兩年建品控、三年育龍頭”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美人脆”蘋果產業,構建起集生產、科研、新業態發展于一體的“美人脆”蘋果全產業鏈體系。如今,以“美人脆”蘋果為主導的種植基地已有38個,覆蓋10個鄉鎮40余個村,種植面積達8250畝,每畝收入可達2.5萬—3萬元。“美人脆”蘋果成為農業增產、農戶增收的強勁動力與驅動引擎。
據丹巴縣農牧農村科技局高級農藝師劉新麗介紹,去年丹巴全縣“美人脆”蘋果產量為80萬斤左右,銷售額超600余萬元;預計今年產量將超160萬斤,產值將超1200萬元。
如今,我州農牧產業全面開花,在豐收的畫卷中綻放璀璨光彩,展現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牦牛產業 集群發展潛力大
從種植經濟作物到養殖特色畜禽,從零星的嘗試到規模化的發展,我州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體系。近日,記者從州農牧農村局獲悉,自2022年起,我州全力推動牦牛集群全產業鏈開發與全價值鏈提升,成效顯著。2023年,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總產值高達64.42億元,較建設前增幅達25.18%。
我州作為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區,在2022年之前,牦牛存欄量便占據全省的41.07%。但由于傳統養殖方式存在諸多風險,如:品種退化、草料供給不足以及產業化水平低等問題。2022年,《四川省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建設方案》成功申報農業農村部2022年產業集群項目。此項目建設周期為三年,涵蓋我州10個縣,計劃投入11.23億元。此后,“打造國家級牦牛特色產業集群”被置于未來五年全州畜牧業發展的關鍵位置。
自項目啟動建設以來,我州針對制約集群建設發展的難題,將“院校州”科技合作作為牦牛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聚焦良種、飼草、養殖等關鍵環節,持續提升科技“含金量”,使牦牛養殖這一傳統畜牧業逐步邁向現代化。
在九龍縣牦牛良種繁育場的廣袤草地上,一頭頭體型碩大、毛發黝黑的牦牛隨處可見。這里作為全州唯一的國家級牦牛資源保種場,已建成九龍牦牛主題綜合體驗園、九龍縣牦牛產業科普示范基地等多元業態,堪稱全州牦牛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典范。
據悉,我州擁有眾多珍稀優良的牦牛品種,其中九龍牦牛、昌臺牦牛、亞丁牦牛等已成功列入國家遺傳資源名錄。但在過去的分散養殖過程中,牦牛長期自群繁殖,導致生產性能逐漸下降。
為有效保存牦牛優良基因,早在2018年,我州便聯合西南民族大學的專家,啟動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九龍牦牛保護與利用九龍牦牛系譜基因測序項目”。州草業中心高級畜牧師郭鍵介紹道:“通過基因測序,我們明晰了‘九龍牦牛’祖孫三代的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等指標,為它們編制了一份‘家譜’。清晰的系譜圖,為我們的品系培育等工作筑牢了堅實基礎。”
此外,九龍縣還與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起科技轉化平臺,對全縣農牧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品牌示范推廣等工作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州已建成九龍牦牛國家級保種場1個、昌臺牦牛和亞丁牦牛州級保種場2個、牦牛良種擴繁場5個。通過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加大良種推廣應用力度,全州現有存欄種牛3988頭,2023年推廣良種牦牛2835頭。
品牌引領 市場前景廣闊
甘孜縣牦牛肉榮耀入選“國字號”名錄,鄉城縣藏豬、雅江松茸等7個產品躋身2024年第一批全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目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向我州企業頒發五張綠色食品證書,得榮縣扎西尼瑪龍酒莊生產的“扎西尼瑪龍珍藏”葡萄酒首次遠銷英國……這一系列成就,無不彰顯著我州日益強勁的品牌建設意識。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成功申請,恰似一把神奇的鑰匙,為全州農產品打開了邁向更廣闊市場的大門,使其以更高的附加值綻放奪目光彩。
7月26日,由成都市對口支援辦指導,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甘孜州農牧農村局、成都益民集團共同主辦的成都市·甘孜州區域合作暨優質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在爐霍縣圓滿舉行。來自成都、甘孜兩地的政府相關負責人、商協會代表、科研單位代表以及甘孜州農產品供應商代表、成都市采購商代表等100余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活動現場舉行了隆重的簽約儀式,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成都農產品供應鏈協會、四川省蔬菜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等8家成都企業或協會分別與甘孜州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甘順物流供應鏈管理集團公司、鮮水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簽訂了采購和戰略協議,涉及金額5.49億元。其中,成都農產品供應鏈協會與甘孜州有機協會以協會為平臺,促進協會成員之間帶動銷售超過1億元。
近年來,“圣潔甘孜”品牌走進北京、上海、廣東、香港等地的大型推介活動,在廣州、珠海、成都等城市設立特色專柜。甘孜州以差異化和小精特優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訂單、定制、溯源、智慧和可視云端農業,以有機拳頭塔尖產品引領農特產品高附加值銷售,全面推進“有機之州”成勢見效。
據統計,全州累計認證農產品“三品一標”336個,同比2023年底新增77個。其中,有機證書253張,綠色食品證書69張,農產品地理標志14個。有機產品(含轉換)面積達56.66萬公頃,同比2023年增長1009%,有機產品產量12.88萬噸,同比2023年初增長198%。
如今,我州農牧產業全面融合發展,成為高寒牧區產業發展的新典范。種業優質化、飼草基地化、養殖標準化、營銷品牌化、融合效益化等工程高質量推進,牦牛產業集群建設如火如荼。互聯網、電商平臺的運用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讓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我州的農牧發展成就斐然,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未來,我州將繼續深化農牧業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推動農牧產業朝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