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1月18日
德西村全貌。白玉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甘孜日報記者 羅文婕
冬日暖陽中,走進位于甘孜州白玉縣沙馬鄉的德西村,紅黃相間的藏式民居與還在建設中的灰色水泥建筑物相映成趣,仿佛在爭相證明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時間的指針播回2017年,因為地勢偏遠、氣候惡劣、山高路險及基礎設施滯后等原因,沙馬鄉火巴村、學巴村兩村決定通過易地搬遷將村子搬遷至國道215旁的鄧珠多(地名)處。同年6月,白玉縣沙馬鄉鄧珠多易地搬遷安置點工程順利啟動。六年的時光中,原來的鄧珠多易地搬遷安置點改名為德西村集中安置點,在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和四川發展(控股)公司等幫扶力量的大力扶持之下,這個只有87戶376人的嶄新村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群眾增收渠道不再單一,老百姓的生活“紅火”起來。
紅色文化賦能 產業發展有了“新動能”
1936年6月14日,由賀龍元帥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紅2軍團直屬機關和紅4師從巴塘縣翻越歐帕拉雪山進入白玉縣境沙馬鄉休整。在沙馬休整期間,鄧珠多(今德西村)的村民主動邀請受傷戰士去泡溫泉養傷。賀龍、任弼時等人為了不打擾村民,從一條小道(今紅軍小道)繞過村莊到達溫泉池。鄧珠多周邊的村民聽聞戰士們的到來,紛紛捧著糧食、帶著針線前來感謝紅軍戰士們保家衛國所做的貢獻,在溫泉池邊(今賀龍溫泉)聆聽革命故事。
歷經歲月,長河奔騰。雖然長征那段崢嶸歲月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作為紅軍長征進入白玉縣第一站的鄧珠多,留下了不少長征中的動人故事。誰也未曾料想在數十年后,這段“紅色記憶”成為如今德西村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據白玉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建設保護規劃》實施以來,白玉縣全面貫徹州委決策部署,主動融入全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建設大局,積極圍繞“紅軍長征最西端”規劃布局,通過溫泉民宿、紅軍小道、紅色文化研學基地的打造和賀龍溫泉的提升改造,將薩瑪文化、地方民俗等融入紅色文化氛圍,努力將德西村打造成為“紅軍長征村”。為了更好綜合保護開發德西村優勢資源,2023年5月,在四川發展(控股)公司大力支持下,占地7萬多平方米、總投資7000余萬元的沙馬鄉德西村紅泉谷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紅”文化配“綠”生態
繪就鄉村發展新圖景
“整個紅泉谷項目建設分為紅色旅游建設項目、后續扶持建設項目和后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三部分,其中紅色旅游建設項目是整個項目的主體,建設內容包括修建紅色主題教育館1棟、紅軍廣場1個、步行橋3座、溫泉功能房3個及溫泉池若干,后續扶持建設項目和后續扶持基礎設施項目與主體項目同步進行,預計在2024年6月全面完成建設。”在德西村,由四川發展(控股)公司派駐的第一書記張鐳向我們詳細介紹紅泉谷項目的具體情況。
在項目規劃設計圖上我們看到,紅軍長征紀念館作為德西村紅泉谷紅色旅游建設項目的主體建筑之一,建筑面積達392平方米。該紀念館一樓為接待大廳,配套衛生間及辦公場地。二樓為陳列室,將通過虛擬體驗館、全息投影、數字展廳等數字化手段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和參與感,提升長征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而特色溫泉功能房建筑面積達到220平方米,包含男女衛生間、更衣室和接待大廳。此外,依托現有民居建筑,后期項目建設還將保留原有特色風貌的同時對內部進行提升改造,并吸引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創建,打造一條康巴原鄉風情街,讓游客能沉浸式體驗民俗風情。
據張鐳介紹,德西村除了擁有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以外,還擁有巴巴溝、薩瑪王朝遺址、沙馬吼泉等壯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地理景觀,德西村的溫泉更是具備質優、量大、溫度宜三大優勢。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進一步豐富了紅泉谷項目建設,使其充分具備了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雙重優勢,項目建成后,能夠讓游客充分感受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帶來的不同體驗。
文旅融合帶動鄉村發展
群眾在“家門口”掙“票子”
對于德西村黨支部書記多呷而言,搬遷到新址后的生活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不僅越來越好,家家戶戶增收也有了新途徑。
聊天中,多呷告訴記者,因為蓋玉片區有不少重點項目施工,不少村民都把自家藏房的房間租給外來務工人員。有經商頭腦的村民,還在自家一樓開起了小超市、小餐館,生意都還不錯。特別是紅泉谷項目開工建設,村里不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項目施工現場務工,干活掙錢的同時還能兼顧家庭。
詳談之中,我們了解到,德西村紅泉谷項目實施期間和運營期間,為進一步推動德西村及周邊村民實現再就業,德西村駐村工作隊與建設項目企業建立用工聯系機制,在相同條件下,用工優先考慮德西村閑散勞動力,保障就地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用工聯系機制,實現穩定就業35人,靈活就業600人次。項目建設開工以來,當地利用民房資源優勢,將閑散的房屋充分利用,進行外租,增加了傳統收入來源。截至目前,德西村把握項目建設機會,將村集體閑置房屋出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23年德西村集體經濟實現分紅10.65萬元,惠及86戶368人,戶均增收1200元。此外,為了更好滿足項目建設后本地人員就地就業,項目建設過程中,四川發展(控股)公司組織專業技能老師就地開展餐飲、民宿、旅游服務等專業培訓3場次。
據悉,該項目在后期正式運營中,四川發展(控股)公司還將以幫扶德西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參股資金800萬元為基數,聯合經營紅泉谷文旅產業項目。項目的共同經營將每年給予德西村集體經濟不低于5%的保底分紅,從而進一步提升集體經濟收入,確保德西村集體經濟資產保值增值,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