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5月20日
色達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色達縣安康社區。本網資料庫圖
◎色達縣委、縣政府
色達縣人民會記住這一天——2020年2月14日,省政府批準色達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是色達人民夙愿終成真的標志,也是色達干部群眾7年脫貧攻堅終獲勝的證明,更是金馬色達面向未來再奮蹄的起點。
色達藏語意為“金馬”,因其境內草原上曾出現一塊形如駿馬的天然黃金而得名。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艱苦、社會發展緩慢,這片土地曾是全省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縣之一。2014年以來,色達縣委、縣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對口幫扶地區、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發揚“抗缺氧”精神,創造了“戰深貧”奇跡。
“三個極其”反映貧困之深
全縣平均海拔4127米,年平均氣溫0.8℃,空氣含氧量僅為正常的65%……從自然數據上分析,色達縣幾乎是“生命”禁區。作為全國僅有的12個高海拔六類區之一,這里不僅環境惡劣,而且是全州最后一個建政的縣;正是因為自然環境的“先天制約”與歷史發展的“后天滯后”相互交織,貧困問題在色達異常突出。
根據脫貧攻堅精準摸底的情況匯總分析,色達縣的貧困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極其”:
貧困程度極其深。2013年末,色達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9.1%,當時位列全省183個縣(市、區)第177位和全州18個縣末位。2014年,全縣精準識別出貧困村89個,貧困人口3850戶15868人,貧困發生率達32.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95個百分點、全州平均水平9.35個百分點。
實現脫貧極其難。色達地處兩省(四川、青海)、三州(四川省甘孜州、阿壩州,青海省果洛州)、五縣(甘孜州爐霍縣、甘孜縣,阿壩州壤塘縣,果洛州班瑪縣、達日縣)結合部,是典型的邊遠、邊界、邊角地區。脫貧攻堅戰打響前,全縣通鄉公路通而不暢,通村公路基本未硬化,103個行政村存在飲水安全隱患,13個鄉鎮77個行政村未納入國家電網,無房戶、危房戶、住房困難戶高達3375戶,占全縣農牧戶總數的35.3%。因為長期過著貧困、閉塞的生活,貧困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突出。
貧困堡壘極其硬。色達縣的貧困問題、軟鄉弱村問題、人才匱乏問題、社會治理問題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大多數農牧民群眾落后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引導群眾上路新思想、新意識的任務十分艱巨。
“九個大力”體現攻堅之準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對于色達而言,如期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具有更加突出的艱巨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是色達脫貧工作一以貫之、全面遵循的思路,幾年來色達干群在“九個大力”上下足了“繡花”功夫。
大力激發內生動力。深入開展“感黨恩、愛祖國、守法治、奔小康”主題教育;鮮明“早干早支持、多干多支持”政策導向;廣泛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深入開展“破陳規、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大力實施文化扶貧工程。
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投入資金40.18億元,建成國省干道441.9公里、通鄉油路128.9公里、通村硬化路1761.8公里,農村公路通鄉率、通村率、管養率實現“三個100%”;投入2.5億元實施安全飲水工程2953處,全縣基本生活用電(含光伏供電)覆蓋率達到100%,實現寬帶網絡、手機信號“村村通”。
大力推進住房建設。整合住房建設資金4.04億元,建成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新建改造住房6387套。其中色柯鎮安康社區是全州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了完善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產業富民、就業增收項目,成為農村社區轉變為城市社區的成功探索。
大力推進就業增收。投入培訓資金1258萬元,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75期6938人;選送123名農牧民到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接受短期技能培訓,累計開發公益性(類)崗位4207個。2016年至2020年,組織4381名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實現務工收入1574萬元。
大力發展致富產業。投入5.5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31個,加快特色產業發展。
大力實施生態扶貧。投入1.33億元開展人工飼草地建設,生態保護、修護、治理工作;兌現集體公益林補償金2527.66萬元,組建5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帶動814名農牧民,實現人均收入1.61萬元。
大力開展教育扶貧。累計投資3.5億元,建成32所幼兒園。全面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政策,縣級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資助非貧困戶家庭子女接受非義務教育。
大力推進健康扶貧。投資1.38億元,完成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各項醫療保障和救助政策,投資3020萬元實施重大傳染病綜合防治攻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所有貧困人口。
大力實施兜底保障。實現動態條件下農村低保應保盡保,縣級財政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重度殘疾人、孤兒、農村特困人員等全額代繳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個人繳費1054.6萬元,60歲以上老人全部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五個夯實”彰顯成效之大
“滴水穿石,鐵杵成針”。色達在2020年實現整縣摘帽,并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目前全縣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功在千秋,利在長遠”。脫貧攻堅,讓色達全縣群眾的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思想意識發生了巨變,為全縣下一步加快全面發展,打下了全面、深遠而堅實的基礎。
夯實了民心基礎。脫貧攻堅工作中,色達縣牢固樹立“精神是最強的動力,民心是最牢的基礎”理念,踐行“抗缺氧”的色達精神,用干部的辛苦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干部群眾結對認親、扶貧幫扶一對一、群眾工作全覆蓋,干群關系更加親密。泥朵鎮格則村貧困戶所龍說,“我每打一桶水,都會為國家祈福、為全國人民祈福!感謝共產黨、感謝脫貧攻堅。”
夯實了物質基礎。脫貧攻堅這幾年,色達從川青交界地的“路網末梢”變為四通八達、群眾出行方便快捷的川青區域“交通節點”。隨著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源源不斷涌來,不少農牧民紛紛辦起了牧家樂、藏家樂。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底的4666元增加到2020年的10689元。
夯實了思想基礎。脫貧攻堅這幾年,色達縣用群眾聽得懂、能理解、易接受的方法,把脫貧攻堅政策、方法、要求講透,不斷夯實“感黨恩、愛祖國、守法治、奔小康”的思想基礎。同時,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弘揚優良傳統,極大提升了全縣農牧民群眾感恩致富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夯實了法治基礎。色達縣把脫貧攻堅與維護社會穩定統籌結合起來,群眾明白了“祖國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道理,更加心向共產黨、心向偉大祖國,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同時,深入推進掃黑除惡、治亂懲痞,逐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夯實了組織基礎。脫貧攻堅中,色達縣大力整治軟弱渙散基層組織,配強領導班子,發揮村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
“駿馬一朝奮蹄起,迎風奔出上萬里”。脫貧攻堅這幾年,色達縣解決了不少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不少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農牧民群眾得到了想都沒有想到的實惠,全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在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色達干部群眾將以抓好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進一步堅定發展方向、強化發展信心、凝聚發展智慧,奮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