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9月28日
一線故事
9月10日,色達縣色柯鎮安康社區居民巴徳在制作格薩爾彩繪石刻。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樹 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倢 張明海
“2018年搬進來就覺得太方便了。”9月10日9時過,記者來到格扎位于色柯鎮安康社區的家,電磁爐透出陣陣暖意,爐子上的酥油茶飄出陣陣香氣,從拉薩打工歸來的3個兒女在屋內各自忙碌。格扎一邊端上酥油茶,一邊說:“原來全部在河邊打水,現在都是自來水,水龍頭一打開,水就來了。”
安康社區距色達縣城不遠,是甘孜州規模最大、條件最優、基礎設施配套最好的搬遷安置點。搬入安康社區前,格扎是色達縣大則鄉卡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挖蟲草、貝母為生,一家8口擠在陰暗簡陋的土坯房里。
格扎說:“現在,有溫暖的房子,家電都配齊了,電視機、電冰箱、電飯鍋,一應俱全。交通也很方便,以前住的村離縣城有40多公里,很不方便。現在,家門口有公路,周圍有醫院、學校,出行有公交,生活十分方便。和過去比起來,現在就像生活在糖窩窩里。”
在安康社區,有404戶像格扎家一樣的貧困群眾,他們來自17個鄉鎮134個行政村。2017年6月,色達在縣城周邊劃撥720畝土地,建成住房保障面積達2.9萬平方米的安康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社區主任四郎擁燈介紹:“社區內有5個廣場、1個社區服務中心、1條商業步行街、1條觀光棧道、1個游牧體驗園區,配套了供水、排污、道路、照明、綠化等基礎設施,距菜市場、縣醫院、學校不到1公里。”
搬入社區只是第一步,居民如何能在此安居才是關鍵。
這天,59歲的康勒鄉打西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巴德在院子里制作格薩爾彩繪石刻,“這是客戶訂的,要趕著完成。”2017年10月,巴德一家搬進安康社區,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他的縫紉、石刻手藝,也有了用武之地。
“以前手藝沒法施展,主要是為鄰居做點藏裝。搬家后,旁邊就是縣城,好多人都來找我做藏裝,生意好。”巴德說,過去一家全年的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現在,通過做藏服和石刻,一年就能賺四五萬元。
為讓易地安置的群眾有可持續收入,色達整合資源,將兩家洗車場的租賃費、3家商砼經營權出讓費、1家餐飲企業經營規費和牲畜屠宰場經營權出讓費,每年共250萬元入股安康社區集體經濟進行分紅,并先后引導40名社區居民在果根塘濕地保護、縣城公共衛生管理等崗位就業,帶動人均增收2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