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10月21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寇敏芳朱雪黎
藍圖
到2025年、203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會呈現出怎樣的格局和面貌?
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正式公布。這份提綱挈領的“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定位,明確了雙城經濟圈未來發展目標。
戰略定位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關鍵詞 提能
提升“三力”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按照《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約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從經濟體量和人口總量來看,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占到了整個西部地區的30%,是當之無愧的西部經濟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說,在“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排在首位,也體現出核心目標的地位。
“經濟中心不僅是區域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改革開放溝通國內、國際資源的重要橋梁和門戶。”新時代省情與發展戰略研究智庫的研究報告表明,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要聚焦提升“三力”,即提升引領力、集聚力和輻射力。
引領力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發展水平。集聚力體現在城市引力、服務能力等;輻射力則指向對外開放。
對標世界級城市群標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僅是標準的40%,人均GDP僅為標準的30%。在全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人均GDP也排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提升經濟能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依然任重道遠。
如何實現?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備曾給出答案:“堅持高質量發展,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柱,以現代城鎮體系為載體,以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努力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與《規劃綱要》給出的實施路徑,十分吻合。
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是關鍵。《規劃綱要》重點提出“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等。“著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制造業產業布局、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重點要打好特色牌,強鏈補鏈延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朱家德說,在協同上,兩地已成立川渝制造業協同發展專項工作組,加快推進產業協作,先后簽訂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能源運行保障、汽車、電子信息等多個專項工作協議,推動兩地產業鏈融合互補。目前,兩地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全域配套率已提升至80%以上,兩地還聯合選定了20個首批產業合作示范園。
支撐經濟中心建設的,是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規劃綱要》提出“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9月26日,備受關注的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啟動。這條高鐵不僅將刷新成渝間的空間新距離,未來更將成為沿江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通外聯將更高效。此外,天府國際機場高標準建成投運、四川啟動省內民用運輸機場整合等,也都是兩地“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集群”支撐經濟中心建設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 創新
向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動力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改革開放新高地。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認為,這既是目標也是路徑,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向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動力。
《規劃綱要》將“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作為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布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
“創新資源本身在空間上具有高度集聚性。”負責主持了多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課題的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洪萍認為,要打造原始創新集群,首先應該整合成渝地區科創資源建設創新平臺載體。當前最重要的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主要承載區,以“一城多園”模式與重慶共建西部科學城,前瞻部署前沿基礎研究,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
具體行動已落地開展。川渝兩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5月底,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40個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關系當下、關乎長遠的基礎科學項目和協同創新平臺。更多科技合作也在推進。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川渝合作共建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科技創新項目穩步推進。在人才上,川渝已實現近3萬名科技專家資源共享。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兩地還共同設立了50億元科創母基金。
用改革破障礙,向改革要紅利。《規劃綱要》提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明確要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
近段時間,以市場化為原則,川渝兩地推動兩省市相關企業采取共同出資、互相持股等模式促進港口、班列等資源整合、高效運營的消息不斷。9月2日,川渝兩地港航物流龍頭企業重慶港務物流集團和四川省港投集團,攜手組建新的合資公司,共同發展集裝箱航運、港口和航運配套業務。9月8日,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與成都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無水港,并推動雙港聯動發展。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規劃綱要》還明確提出,支持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等。
川渝高竹新區,就是這一背景下的新產物。年初,川渝兩省市政府聯合發布批復文件,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該新區涉及重慶市渝北區124平方公里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138平方公里。楊繼瑞說,作為目前川渝兩省市批準率先啟動建設的唯一一個新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尤其是毗鄰地區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省域一體化發展方面,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和機制。
關鍵詞 安逸
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采訪中,專家一致認為,在“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中,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最終落腳點。“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代名詞。”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李后強說,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內涵是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三者關系,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規劃綱要》明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范作用,促進社會事業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群。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首先是綠色生態之地。盛毅說,川渝地脈相連、水系相通、人緣相親,共處長江上游,境內干流長度占整個長江干流長度的39.37%,肩負著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歷史使命。攜手共護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近年來,成渝兩地取得積極成效。但面向未來,仍面臨不少挑戰,進一步深化、完善跨界河流聯防聯治,就是努力方向之一。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也應是城鄉融合發展之地。楊繼瑞認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只是做大成都、重慶兩個中心城市,還要通過雙城帶動,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競相發展,實現整個區域“水漲船高”。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更應是開放共享之地。盛毅說,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多元,不僅期盼城鄉面貌的“高顏值”,更要求在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方面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這也要求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要緊緊圍繞是否能解決好人的實際需要,更好滿足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
“當然,這需要一個提升過程。”在他看來,目前,兩地緊緊圍繞提高要素流動效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開展聯合創新,已取得顯著成效。未來,各地各部門需要不斷總結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等合作經驗,不斷創新探索,為西部乃至全國貢獻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成渝經驗”。
瞄準短板 共建共享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是促進區域內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的重要基礎性支撐。”《規劃綱要》提出,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推動公共衛生和醫療養老合作、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公共服務一體化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怎么干?記者為此多方采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田姣
融入雙核 共享優質公共服務資源
在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中,《規劃綱要》強調了“強化”。在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看來,這一方面體現了川渝兩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有基礎有條件,地緣的接近性和文化的親緣性是良好的基石;另一方面也存在發展的不均衡性,需要在接下來推進中不斷強化。
對此,《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大雙城經濟圈對周邊地區支持力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成渝地區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主要分布在成都和重慶中心城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在區域間和城鄉間存在較大的級差。”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賈晉認為,要構建融入雙核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分享機制,輻射提升成渝地區相關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副組長、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丁任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需要通過成渝兩個特大城市之間協調協作,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周邊城市在公共服務上的發展。
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魯榮東此前也提出,圈層推進是一體化發展的有效模式,要推進成德眉資公共服務對接共享,大力推動成都市優質教育、醫療、科技、文化資源向環成都經濟圈延伸。
瞄準短板 提升公共服務基礎水平
雖然川渝兩地的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工作成效顯著,但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看來,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工作已漸入“深水區”,這就好比低處的果子已摘完,現在就剩下高處的果子需要想辦法摘。
“在深入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利益非均衡問題,這就需要兩地推進協調辦公室下功夫去解決。”湯繼強指出,比如兩地醫保、社保的繳納標準不一導致的落差問題,能否采取“三個一點”的方式來削峰填谷,即國家支持一點、地方政府補貼一點、個人繳一點。
盛毅也指出,以前兩地都是以行政區在推進,比如在公共服務建設上只考慮常住人口,現在還需考慮流動人口等,需要在更大區域、更大范圍上進行共建共享,推進的制度也要根據實踐不斷完善。
賈晉認為,要深入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瞄準區域內公共服務供給短板,堅持先易后難、民生優先,有序推動成渝地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加強共建 共謀增進區域民生福祉
在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中,《規劃綱要》強調,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在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孫凌宇看來,兩地亟須建立統一市場體系,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政策措施,強化政策及各類標準體系銜接協同。
“要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重點,在成渝毗鄰地區率先創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建立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賈晉指出,在政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安全領域搭建一批公共服務重大功能性平臺,包裝和策劃一批公共服務重大項目。
《規劃綱要》提到,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在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方面,提出建設成渝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支持成渝地區高校共同爭創“雙一流”學科、共建職業教育集團和特色職業教育園區等。
“川渝兩地可以共同打造職業教育培訓聯盟體系,有必要在成渝兩地的中間區域如內江、廣安等地,聯合華為、騰訊等大型技術公司共建共享職業人才培養基地或院校。”湯繼強建議。
魯榮東也認為,區域中心城市需要通過對人需求的深度挖掘,完善公共服務,打造舒適環境、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實現人才集聚,帶動相關產業和城市的協調發展。
彌補基礎設施短板
全方位多向拓展出渝出川通道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眉靈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要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到2025年,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基礎設施短板是什么?又該如何補?
短板是什么?
在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看來,《規劃綱要》提出的“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既指雙城經濟圈內的互聯互通,也指雙城經濟圈與全國其他地區的高效連接。
就雙城經濟圈內而言,目前,成渝地區雖已建成了幾條高速鐵路、城際鐵路,但多向、多節點的路網體系尚未形成。從空間特征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典型是雙核空間結構,但目前成渝間雖有成渝高速鐵路、成遂渝快鐵,但線路略有迂回,等級不算太高。
重慶、成都兩大都市圈是雙城經濟圈的主體,其發展方向是推進同城化發展,這就要求重慶、成都與周邊地域毗鄰的同城化發展地區實現高水平的空間連通,使周邊同城化地區不僅要與重慶、成都兩大核心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連接,推動軌道交通向同城化地區延伸,而且要使周邊同城化地區的交通全面融入兩大核心城市的綜合交通體系。而目前,兩大都市圈圍繞同城化所開展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起步。
就雙城經濟圈外而言,成渝地區地處內陸,既不靠海、也不沿邊,近年來雖在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績顯著,航空樞紐地位開始凸顯,形成了一批出渝出川的鐵路、公路和水運大通道,但對外交通這一短板仍然沒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短板如何補?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
四川省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規劃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喻翔認為,對標上述目標,要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發展定位,與我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相統籌,突出“極核帶動、雙城聯動、區域一體”三個關鍵,堅持“外暢、內聯、強核、提質”的發展思路,以全球視野、世界眼光構建設施互聯互通、服務共建共享、管理高效協同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具體而言,“外暢”指加快“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和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構建多向出川開放大通道,連接國內外主要城市群和經濟增長極,支撐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內聯”指強化成渝雙核交通主軸,暢通省內經濟區環線,推動川東北和渝東北、川南和渝西交通一體化發展,推動萬達開、渝廣等區域交通率先融合。“強核”指下好成德眉資同城化先手棋,推動成都都市圈交通同城同網,做強成都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支撐成渝向更高水平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乃至全球城市邁進。“提質”指推動出行服務提品質、物流服務提效率、行業管理提效能,打造高品質宜行交通網,擦亮綠色交通生態底色,支撐建設高品質宜居生活地。
戴賓表示,成渝雙城經濟圈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還需要加快建立全方位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具體而言,要加快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提升樞紐機場在全國和全球的地位。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加快建設和完善機場群,以世界級的機場群助推成渝地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同時,擴展多向出渝出川鐵路、公路通道,一方面是全方位多向拓展出渝出川通道,特別是強化西向、南向通道。另一方面是加密出渝出川通道,使成渝地區與周邊省區都有高鐵快鐵相連,絕大部分都有兩條以上高速公路相通。此外,加快建設和完善提升若干出渝出川、通江達海抵邊的對外客貨運輸戰略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