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7月06日
□川報記者 程文雯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衡量小康的標準有很多,在考量是否全面時,為何把生態環境質量作為關鍵的刻度?
6月上旬,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四川行活動記者團赴四川各地,在行走中逐漸找到答案:綠色是全面小康的底色。無論是鄉村振興、產業蝶變還是城市形態提升,都離不開這抹底色。
一片彩林的啟示
從貧困村到4A級景區
小康生活,除了吃飽穿暖,還要讓大伙臉上有笑容、心里有快樂
“歡迎大家,我們長灘村風景好、產業好、人也好……”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巴中市南江縣正直鎮長灘村,剛一下車,村支書張亮就亮出了大嗓門,不僅熱情,更顯得信心十足。
長灘村曾是大巴山里的一個貧困村,環境臟亂,村民也沒啥掙錢的路子。過去從鎮里到村上全部都是土路,連親戚都不愿走動。
變化始于2012年。長灘村地處清江河畔,平均海拔只有600米左右,且當地環境一直沒有遭到破壞。良好的生態被四川七彩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看中,在長灘村流轉土地1043畝發展彩葉苗木產業,周邊近200位村民進入企業打工。
良好的生態引來金鳳凰,彩林也為長灘村的自然風光再添一抹亮色。政府出資打造新村聚居點,水、電、氣、光纖網絡都通了,還建了一條12公里多的環村公路。以獨特的彩林景觀為基礎,長灘村搖身變成國家4A級鄉村旅游景區。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到來,長灘村不少人開餐館、辦民宿,有了掙錢新路子。不僅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還吸引了更多外來資本。村里一座投資2000萬元、按四星級標準打造的鄉村旅游酒店,不僅大大提升了村里的旅游接待能力,還為鎮村提供旅游服務技能培訓,帶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變化不止于此。綠色打底,一座山村的小康還包含更多精神內涵。
“錢包越來越鼓,但大家總覺得還缺點啥。”張亮說,以前村里窮,出去打工的多了,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人情味漸漸淡了”。
小康生活,除了吃飽穿暖,還要讓大伙臉上有笑容、心里有快樂。
過年的餐桌上,有村民端出了好久沒見的大酥肉。張亮一拍大腿:“就是它了!”
原來,長灘人的傳統里,遇到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就要端出這道菜。外出吃宴席的兒女自己不能多吃,要把肉打包帶走,孝敬家中老人。“既是長灘家家戶戶兒時的味道,也傳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于是,在縣里支持下,正直鎮依托彩林、大酥肉兩大鄉村特色,每年舉辦“彩林節”和“大酥肉節”,既吸引了游客,也讓村里的“人情味”濃厚起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巴山深處,長灘村的實踐成為這句話的最好注腳。一方面,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讓鄉村資本、人口、產業、項目聚合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另一方面,不斷聚集的發展要素也讓既有生態資源轉型升級,進入越美越富、越富越美的良性循環。
一座礦山的轉身
從粗放型礦區到公園
“等公園開放,游客來了,還能做點小生意,想起來都巴適得很。”
記者見到62歲的唐詔建時,他正忙著俯身修剪坡地上的花草。這里是高頂山礦區,位于廣安華鎣市雙河街道雙橋村。在這里工作了近40年,唐詔建有過兩套“裝備”,一套是像現在這樣簡單的草帽和工具,另一套則是曾經當礦工時的口罩、安全帽、護目鏡、防護靴等一大堆東西,“早就不用了,都堆在家里。”
雙橋村距華鎣市城區僅4公里,礦區內共有礦12座,其中煤礦5座,非煤礦7座。如今已經關停,只有一道道裸露的山體,講述著曾經受過的傷害。
唐詔建向記者描述起這里過去的景況:一輛輛大卡車進進出出,拉走一車又一車的礦石,揚起漫天塵土。他和大多數村民一樣,每天在巨大的噪音和煙塵中工作,眼看著山坡上的綠色一點點消失……
長時間粗放開采,讓資源漸漸枯竭。唐詔建自己也嘀咕:“總不能一直這樣吧,礦開完了,這地方鳥都不生蛋,但總歸還是我們的家呀。”
實際上,唐詔建的擔憂也是地方政府在發展中曾面臨的困惑。拿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不可逆的消耗換來一時的發展,卻毀了家園、斷了長遠發展的潛力。
何去何從?華鎣市選擇算大賬、算長遠賬。2017年底,礦區內12座礦山關停,新的發展路徑隨即出爐。當地以礦山文化為依托,打造高頂山礦山公園。一期主要實施基礎設施完善、礦山修復、植被復綠三大工程,二期則主要進行河道整治、煤礦礦洞文化體驗、民房改造,要將高頂山礦區打造為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及礦區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礦區剛關停時,唐詔建想過外出打工,但項目開工后就改了主意,參加到高頂山礦山公園的建設中來。“每天工資120元,上班就在家門口,方便。等公園開放,游客來了,還能做點小生意,想起來都巴適得很。”
種下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就是經濟發展優勢。唐詔建臉上的笑容讓記者感到,不論是一方政府,還是一名普通群眾,都能夠在綠水青山中找到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池蓮塘的誕生
從江心河灘到城市公園
“現在整個島就是一個公園,我的家就在公園內。現在的生活就是小康!”
圣蓮島無蓮——這是在圣蓮島上生活了40多年的“老島民”楊玉蓉的記憶。
不僅沒有蓮花,她對這座位于遂寧市船山區涪江江心、面積1.52平方公里島嶼過去的突出記憶,就是“晴天風沙撲面,雨天澤國洼地”。曾經的圣蓮島砂石遍布,遇到下雨路上都是泥,汛期莊稼還會被淹。
不過,現在的圣蓮島有蓮了。2009年,圣蓮島啟動征地拆遷和防洪堤建設項目,自此,島嶼再也沒被淹過。
這還不夠,為改善島嶼生態,這里還多了一片荷塘:在島內外619畝的濕地中,圣蓮島引進了800多個品種的荷花和睡蓮,并搭配200多種其他水生植物,形成自然水體的凈化器和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真正實現了“回歸自然”。
2014年起,圣蓮島全面推進環境恢復、生態治理、保護性開發,島上居住和生活環境大變樣。如今的圣蓮島,以“世界荷花博覽園”為生態旅游主題,以“房不過樹”的生態理念控制建筑高度,全島綠化覆蓋率達60%以上。每天清晨和傍晚,圣蓮島都會迎來不少市民享受島上風光。“現在整個島就是一個公園,我的家就在公園內。現在的生活就是小康!”楊玉蓉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綠色是底色。它是一幅畫卷中打底的顏色,決定著整幅畫的色調。青山、綠水、藍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座島嶼,讓“島民”從抱怨到稱贊,鮮活的轉變過程,讓記者感受到群眾切身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