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9月04日
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側記
涼山代表隊表演《格》。
雅安代表隊表演《石炯諧博》。
甘孜代表隊表演《瑪亞切通》。
樂山代表隊表演《甘嫫阿妞》。
綿陽代表隊表演《吾勒切切》。
鮮艷的民族服裝、精湛的競技技術、優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表演項目各少數民族運動員盡情地展示各自民族的原生態文化,觀看表演的觀眾大呼,“表演太棒了……”在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除了競賽項目極具民族特色外,表演項目同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昨(3)日下午和晚上,州民族體育館分別進行了兩場民族體育表演項目比賽,成為本屆民族運動會的亮點和看點。民族傳統體育表演具有民族性、體育性、技巧性兼觀賞性。藏族、彝族、羌族、苗族等民族服裝鮮艷奪目,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是精彩紛呈,運動員淋漓盡致的表演,既有文化氣息,又有體育文化氛圍,將體育項目融入日常的勞動生活,絢麗的民族風,讓觀眾們大飽眼福,歡呼聲、雀躍聲,此起彼伏,這是一場少數民族文化體育的盛會,精彩紛呈為觀眾呈現了我省民族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
◎本網記者 馬建華 張兵 張嗥 文/圖
“簡直美翻了,他們的服裝非常有個性,還有他們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在里面,觀看的時候情不自禁就投去羨慕的眼光,他們的表演也是很贊。”昨(3)日下午4點過,走出州民族體育館的康定市民陳先生連連贊嘆,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有三場,第一場表演就讓我感到震撼,作為一個體育愛好者,我會一場不落地全部觀看完,體驗體育精神,感受競技力量。
“我們的演員大部分來自涼山州各縣,為了充分展示我們涼山的文化和體育融合的成果,我們在編排節目時,既體現了獨特的彝族文化底蘊,又充分展現了涼山傳統體育的魅力,還體現了涼山彝族人民的民風民俗。”正在專心致志觀看表演的涼山代表團領隊何躍清告訴記者。
樂山市代表團表演隊總編導程書仿告訴記者,運動員表演的新編項目《背過山》以小涼山山高谷深,運輸不便,彝族鄉親世世代代與背簍打交道為創作背景,通過舞蹈和競技結合的形式展現小涼山人民的淳樸生活。
今年20歲的尼里安潔是峨邊彝族自治縣人。“能參加省民族運動會,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僅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也讓我更加了解家鄉的文化。” 尼里安潔興奮地說, 新創作的表演項目原汁原味,散發出濃郁的小涼山彝族風情,讓人回想到童年的場景。
程書仿向記者介紹,表演隊一共24人,由彝、藏、羌、漢族運動員組成,將精心呈現《甘嫫阿妞·依核遲》、《背過山》和《覺部恰比》3個項目。程書仿說,《甘嫫阿妞·依核遲》曾獲上屆省民族運動會一等獎,而其他兩個項目則是其在“兩邊一區”采風過程中新創作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是為了挖掘少數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形式,這次新編項目的靈感就來自于小涼山人的背簍比賽,以及人們戰勝傳說中的妖魔人物‘覺部恰比’的故事。我們希望演員們能從舞蹈、音樂、體育、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發揮出最好水平,爭取在賽場上有精彩的演繹,展現樂山彝族文化特色。”程書仿說。
據了解,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共有甘孜、阿壩、涼山、成都、攀枝花、瀘州、綿陽、樂山、宜賓、廣安、達州、西南民族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市州、院校組團參賽,本屆民族運動會有28個表演節目參賽,將相應產生一、二、三等獎。
“比賽結果并不重要,我們綿陽代表團要把豐收的喜悅和綿陽少數民族群眾在黨中央領導下脫貧奔康的精氣神展現給觀眾。”綿陽市代表團編導兼教練韓樹康告訴記者,傳統體育表演項目《吾勒切切》取材于羌族男女青年在收割麥子的勞動中進行競賽的場面。通過背、搶、傳、架麥子的勞動場面來反映羌人們的美好生活情景,展現傳統體育的對抗性和表演性,場景優美,令人向往。
雅安市代表團教練李鏡文告訴記者,《石炯諧博》表演項目依托當地彝家民俗,在黃果柑豐收的季節,石棉縣彝族小伙、姑娘們在果林里采摘黃果柑時所產生的勞動趣味競技活動的演繹,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穩定、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和精神風貌。
“今天很開心,能夠觀賞到了這樣一臺非常具有觀賞性的表演,它糅合了我們少數民族民間農作生活的地方場景在里邊,而且也覺得非常的接地氣,運動員競技非常激烈,我們觀眾看得熱血沸騰,很激動。”市民何梅說,各市州的表演各具特色,地方文化元素突出,讓人耳目一新。
評判委員會主任、省民宗委文宣外事處處長侯蓉華告訴記者,表演項目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重頭戲,展示的是我省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比賽現場不僅能看到各少數民族精美的民族服飾,而且還可以感受到各少數民族平時生活中的濃縮和提煉。民族運動會中的表演項目大多取材于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經過藝術處理后加入舞蹈、音樂等藝術元素,觀賞性大大提升。“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博大精深,其產生背景與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從文化傳承保護角度來看,表演項目的設置可以為這些特色鮮明的體育文化遺產提供舞臺,也可讓各級政府更加積極投入,增加重視程度,最終實現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