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3月01日
2018年1月4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甘孜藏族自治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陳天康
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7年,在州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會、州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州緊緊圍繞州委“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總體工作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州經濟社會呈現“快于去年同期、好于年初預期”的發展勢頭和“總體平穩、穩中趨快、穩中向好”的運行態勢。
預計(下同),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1億元左右,增長(同比,下同)8.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0億元左右,增長5.0%;實現工業增加值64億元左右,增長19.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億元左右,增長11.2%;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37億元左右,增長(同口徑)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40元左右,增長9.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左右,增長12.0%。
(一)以項目建設為支撐,投資拉動成效顯著
實施“項目年”活動,建立重點項目對口聯系“1+4”責任機制,調整充實州重點項目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為全州重點項目建設明向定調、加壓助力。出臺《重點項目管理辦法》,印發《“項目年”工作推進方案》和《新開工項目限時推進方案》等系列文件。按照當年新開工項目的前期工作必須在3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和中期調整前規劃內項目開工率必須達60%以上的要求,分項目明確實施主體、時間進度,把任務細化落實到崗位、人員和時間節點,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加快項目建設。全面推行項目集中開工,組織重大項目集中開工4批次476個項目,強化督導170個州級重點項目和60個重點推進項目,全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0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5%,是歷年來項目建設投資最高、規模最大、開工最多的一年。
(二)以產業富民為抓手,發展支撐不斷增強
全域旅游帶動明顯。圍繞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積極推進4條景觀大道、6條精品旅游線路沿線植被恢復、風貌改造、環境整治“三大工程”,建成國道318線康定至雅江示范段3個綜合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及折多山頂、瓦澤觀景平臺。海螺溝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實現我州5A景區零突破。推進稻城亞丁、木雅圣地、勒通古鎮等A級景區創建,全州A級景區增至10個。牛背山、格聶神山、措普溝等景區開發前期工作有序推進。舉辦四川山地旅游節、四川省第八屆鄉村文化旅游節、道孚安巴農耕文化旅游節等重大活動,赴上海、廣東、廈門等地開展甘孜旅游專場推介。全年接待游客16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6億元,分別增長28.1%、27.3%。
電礦開發有序推進。拉哇電站等一批大中型電站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巴塘電站、丹巴磨子電站等83萬千瓦水電站核準開工,蘇洼龍、葉巴灘電站開工建設,長河壩、猴子巖電站竣工投產,新增裝機322.5萬千瓦,水電裝機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153萬千瓦。加強礦山企業生產經營指導和市場銷售協調,中咀銅礦年采選1500噸項目、呷村新增尾礦庫工程、獨狼溝金礦等技改擴能順利推進,全州礦產企業實現增加值8.25億元。
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加快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和“2個100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72萬畝、特色林業產業基地95萬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90個、家庭農場57個、“三品一標”農特產品登記認證42個,創建省級示范社(場)10個,建設特色養殖小區24個、專業合作社加工試點項目18個。實施青稞、玉米、小麥、馬鈴薯四大糧食作物和油菜、蔬菜兩大經濟作物高產高效工程30萬畝,糧食產量增長0.3%,油料產量增長20.5%,蔬菜產量增長30.3%。牲畜存欄403萬頭(只、匹)、出欄101萬頭(只)、商品率為16.5%,肉、奶總產量分別達到7萬噸和10萬噸。
生態藥業和文化產業培育穩步推進。加快生態藥業基地建設,藥材種植面積達5.6萬畝,建成鄉城和德格飲片廠、爐霍和巴塘中藏醫院制劑室。石渠縣藏醫院制劑室取得制劑許可,全年制劑產量193噸,實現總產值9.2億元。大力開發唐卡、金銀器、土陶等民族手工藝品,白玉縣河坡金屬手工藝基地、德格縣噶瑪嘎孜唐卡基地、德格縣印經院《大藏經》復刻項目、稻城亞丁非遺主題社區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三)以交通先行為引領,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健全。雅康高速雅安至瀘定段貫通,興康特大橋進入鋼桁梁吊裝階段,國道317線雀兒山隧道實現通車。甘孜機場、國道215線巴塘竹巴籠至得榮二龍橋公路工程(斯閘至二龍橋段)、省道454線色達縣城至泥朵(川青界)公路改建工程等10個項目加快建設。國道345線石渠宜牛至達日四川境段、國道318線折多山隧道、省道434線康定市塔公至康定市區段、省道220線道二路和國道227線甘君路新龍過壩段等12個項目實現開工。瀘(定)至石(棉)高速公路、國道215線石渠縣滿真(青川界)至洛須段等4個項目獲得工可批復。國道318線康定過境段、國道215線白玉經蓋玉至巴塘段、省道314線道孚扎拖至新龍縣城段等7個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建成通鄉油路1009公里,通村硬化路7500公里。全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49.2億元(含機場12億元),增長24%。
電力輸送網絡加快完善。金沙江上游水電外送通道納入國家電網規劃并加快推進,康定猴子巖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灣東水電站110千伏送出工程主體建成。中心村農網工程建成投運,其中扶貧攻堅電力項目解決了61個脫貧村、1800戶脫貧戶、6305名貧困人口用電問題。全年電網建設完成投資10.8億元。
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白松-茨巫水利工程竣工驗收,扭轉了我州水利工程“只開工不竣工”的局面。石渠洛須引水工程、甘孜打火溝渠系配套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道孚尼措、爐霍易日河等水利工程完成或超計劃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稻城俄雅同、德格溫拖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通信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啟動第一、二批“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試點城市建設項目”,推進康定、瀘定、丹巴等11個縣(市)光網覆蓋工程,完成1037個行政村光纖通達、寬帶覆蓋,行政村寬帶通信覆蓋達到63.9%,“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城鄉風貌改造深入推進。推進康定、瀘定、丹巴、稻城等9個縣城及2個景區打造“魅力縣城”;打造雅江縣西俄洛鎮、道孚縣八美鎮、爐霍縣斯木鄉等95個“風情小鎮”;打造九龍縣廠灣村、甘孜縣拖壩四村、色達縣翁達村等183個“美麗村寨”。實施城市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6個,建成石渠、道孚城區供水工程和得榮、丹巴等9個縣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康定老城區供暖工程加快實施。積極推進7個省級“百鎮試點”鎮、20個州級示范鎮建設,實施31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完成300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四)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脫貧攻堅連戰連勝。編制完成《甘孜州深度貧困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落實脫貧攻堅22個專項規劃,投入扶貧資金97.92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800個。先后開展“春季攻勢”“夏季戰役”“百日攻堅”“百米沖刺”,完成異地扶貧搬遷和藏區新居6316戶,建成41所幼兒園和318個村衛生室,完成191個村2602公里硬化路建設、283個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61個村農網改造升級、111個村網絡通信覆蓋。全面完成366個貧困村退出、11787戶48524人脫貧任務,瀘定縣脫貧工作已通過省督導驗收。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啟動實施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建設項目270個,完成州高級中學建設任務。有序推進甘孜州智慧教育中心、甘孜州特殊教育學校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新招錄教師528名,普通高考錄取率達到92.27%。投入9億元,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兌現落實教育“三包”政策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
醫衛事業再上臺階。大力實施“健康甘孜2030”行動,全面啟動取消藥品加成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健全取消藥品加成補償機制。包蟲病綜合防治“石渠模式”受到中央和省領導充分肯定,全州共篩查82.95萬人,手術治療1217人,臨床治愈1131人。設立衛生扶貧救助基金18個,累計救助3.2萬人次,救助金額968.09萬元。落實縣域內醫療救助保障政策,降低貧困患者個人支付比例,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實現“零支付”。
文化事業加快發展。18個縣“兩館”全面建成,完成石渠、新龍等6縣新華書店改造和甘孜州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康定北門體育場改造,爐霍、德格等8縣數字影院正式營業。實施文藝繁榮計劃,組織開展各類“送文化下鄉”活動2023場,舉辦“星光大道”甘孜賽區評選、“首屆倉央嘉措詩歌節”、“2017年中國·甘孜環貢嘎山戶外運動挑戰賽等文化體育活動”。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新增就業745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02人,困難人員就業204人,開發公益性(類)崗位12725個、安置968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3%以內,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擴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范圍,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抓好特殊困難群體救助管理。穩步推進“全民參保登記”,推行社保卡“一站式”補換服務,州本級“五險合一”實現統征統支,全州“五險”參保人數達174.65萬人次。
災后重建扎實推進。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完工375個,在建17個,完工率95.66%,3027戶城鄉住房重建和26683戶城鄉住房維修加固任務全面完成,累計完成投資37.53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91.76%,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建設任務。
財政金融穩定運行。積極應對“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因素影響,科學組織稅收征繳,強化財稅均衡入庫,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圓滿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全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650億元,增長9.12%;貸款余額313億元,增長14.39%。其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6億元,增長6.27%。
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圍繞四大核心收入,努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及時全面兌現惠民政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40元左右,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左右,增長12%,兩項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
(五)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生態建設全面推進
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加大。全力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甘孜行動”和“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完成造林育林2.1萬畝,實施重點區域綠化工程8000畝,道路綠化846公里,花湖花海建設1.82萬畝。申報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個,省級濕地公園7個。恢復爐霍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植被3000畝。落實集體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1923.47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16萬畝,沙化土地治理6.9萬畝。
環境治理效果逐步顯現。強化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出臺實施細則,簽訂責任書。堅決停止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區域的小水電開發。通過掛牌督辦、州級領導督辦,完成問題整改328個,完成率95.9%。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強化土壤污染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清理整頓174個非政府投資與132個政府投資的環保違法違規項目。
(六)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強化重點資源管理。成立資源管理委員會,制定“1+2”工作規則和“1+4”資源管理辦法,對全州旅游、能源、礦產、森林等重點資源進行全面清理,著力規范重點資源開發。清理旅游資源104個,能源資源水電項目711個,礦產資源礦業權633宗,森林資源20個。堅決清退涉及各類保護區的小水電開發項目21個、旅游資源項目8個,提請注銷礦權100宗。
推行招投標制度改革。制定出臺《進一步加強政府性投資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工作的規定(試行)》,新規實施以來,全州新增注冊登記建筑企業254家,其中具備建筑施工資質的企業有164家。州內建筑企業中標項目149個,中標金額17.16億元,分別是2016年的5.1倍、10倍。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制定了改革工作要點,建立改革工作推進臺賬,全年落實重大改革任務225項,重大改革事項20項,重大改革試點任務19項。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國企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
持續擴大開放合作。深化對口援建工作,完成廣東、省內對口支援(幫扶)規劃編制。實施廣東省對口支援項目110個(含續建),完成投資2.61億元;省內對口幫扶項目288個,完成投資6.62億元。深入落實《關于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合作的意見》等系列政策,全年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1個,簽約金額590億元。甘眉工業園區與眉山鋁硅園區合并事宜順利推進,引進凱盛科技集團、浙江昱輝陽光等新能源項目7個,協議引資50億元,實現總產值11億元,使用留存電量21.1億千瓦時,實現補償費收入2978萬元。成甘工業園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2平方公里起步區形成承載能力,簽約落戶融捷新能源、愛敏特等4個項目,協議引資200億元。
二、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一)宏觀經濟形勢
中央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為推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部署的落地,各地將陸續制定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和舉措,從而也將推動宏觀經濟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因此,今年全國全省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將保持平穩增長,初步預計全國經濟增長目標預期值在6.5%以上,全省GDP將保持在7%-8%的增長區間。
(二)總體要求
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攬,以不斷滿足甘孜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愿景,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區工作指導思想,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州各項決策部署,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加快發展提高質量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圍繞“實現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關鍵、抓好三件大事、補齊四大短板、夯實五大基礎、實施六大戰略”總體工作格局,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
(三)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預安排建議
根據2017年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結合“十三五”規劃目標,本著“穩中求進、跳起摸高、積極可行”的原則,建議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口徑)增長8%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
三、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為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目標順利實現,我們將按照州委十一屆四次全委會議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統籌推進,不斷改善民生福祉
深入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用好用活國家對深度貧困地區的特殊支持政策,加快推進14882人異地扶貧搬遷、10900戶危舊房改造、150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打造18個旅游扶貧新村,培育旅游扶貧示范戶200戶,深入推進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帶建設,培育35個農村電商經營主體和5500個新型經營主體。建設2028公里通村硬化路、42個鄉便民服務中心、463個村文化室、400個村衛生室,補齊184個村通信網絡短板,解決3385戶安全飲水、2004戶生活用電、382個廣播村村響、6個縣級應急廣播平臺、3607戶廣播電視達標問題。貧困人口新增轉移就業150人、就近就業26000人、公益崗位就業1200人。確保實現康定、丹巴、九龍、鄉城、稻城5個貧困縣(市)摘帽,463個貧困村退出,11585戶48301名貧困人口脫貧目標。
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入實施15年免費教育和“9+3”中職教育。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落實2018年國家藏區專項、義務教育建設等項目。完成道孚、稻城、得榮、白玉、雅江5縣義務教育均衡國家評估認定和新龍、德格、石渠3縣義務教育均衡省級督導評估。持續引進優質教學資源,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廣應用。實施“特崗計劃”“藏區千人支教十年計劃”,壯大提升教師隊伍。
加快提升醫療衛生水平。深入推進《健康甘孜2030實施方案》,加強州、縣(市)級疾控機構能力建設,提升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核心能力。實施健康扶貧“五大行動”,落實“十免四補助”政策。嚴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全力推動生育秩序持續好轉。打好包蟲病綜合防治攻堅戰,在全州推廣“石渠模式”。加力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探索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
充分激發就業創業活力。組織開展青年勞動者培訓、品牌培訓、高技能人才培養,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和“9+3”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圍繞能源、民族手工藝、現代農業、旅游服務等產業發展,充分挖掘適合貧困勞動者就業的崗位,促進更多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就業。確保實現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7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抓好社會保障,全面推進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逐步建成覆蓋全面、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醫療等制度改革,開展“全民參保登記”。組織開展“五險”統一參保征收稽核,實現縣級綜合醫院省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全覆蓋。
大力發展民族文化事業。繼續完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甘孜州德格雕版印刷博物館等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加快州縣廣電節目覆蓋前期工作,舉辦四川省第十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環貢嘎山戶外運動挑戰賽等活動,深入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
(二)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確保項目落地見效
抓好項目建設。持續深化“項目年”活動,著力抓好180個州級重點項目和60個重點推進項目建設,力爭32個項目納入省級重點項目。分季度、分批次組織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編制《2018年新開工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時限方案》,督促已下達投資計劃、已安排項目資金的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落地、早見效。對“十三五”藏區規劃項目開工率70%以上的縣(市),中期調整時給予傾斜支持。
抓好項目儲備。緊緊圍繞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和國家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政策投向,抓住“十三五”藏區規劃項目中期調整的有利契機,結合三年滾動投資計劃,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精準謀劃,靶向發力,梳理儲備一批當前急需得到國家、省支持的重點項目,認真謀劃向上對接爭取事宜,進一步優化項目設置和推進時序,完善項目滾動儲備庫,構建開工、建設、投產、儲備的閉環式項目工作體系。
抓好要素保障。加強項目的資金、土地、電力、通訊、運輸等要素保障,努力減少因要素保障導致項目停工、推進緩慢的現象。繼續強化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和作風建設,主動理順項目建設與當地群眾的關系,積極協調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加大對干擾、阻撓項目正常建設行為的打擊力度,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
(三)依托資源、優化結構,培育壯大支柱產業
優先發展旅游產業。以“基礎設施建設年、服務質量提升年、旅游營銷宣傳年”為統領,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改善旅游環境、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影響力。推進木格措、稻城亞丁5A級景區爭創,加快木雅圣地、理塘勒通古鎮等8個4A景區創建。加快色達縣洛若鎮智慧景區、九龍縣伍須海基礎設施建設等34個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推廣海螺溝景區“廁所革命”經驗,建成旅游綜合服務體73個、旅游廁所127個。推進4條景觀大道、6條精品線路建設。力爭創建1個鄉村旅游強縣、2個旅游特色鄉鎮、3個旅游精品村寨、20家星級鄉村酒店。強化旅游宣傳營銷,組織2018四川山地旅游節、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等系列活動。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和后發地區旅游扶貧新路徑,整合提升特色鄉村旅游資源,努力推動貧困地區通過發展旅游實現脫貧。全年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力爭達到2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0億元以上。
有序推進生態能源開發。全力加快兩河口、葉巴灘、蘇洼龍、硬梁包等大中型水電站建設進度,力爭拉哇電站實現核準,有序推進雅礱江中游牙根一級、二級、孟底溝梯級電站和金沙江上游昌波、崗托電站前期工作。力爭啟動力邱河流域首座電站開發前期工作。推進丹巴潔爾美公司40%股權收購,力爭新增水電協議參股入股裝機5萬千瓦。全面建成鄉城、甘孜等7縣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開工建設2018年度光伏扶貧項目。
有序推進優勢礦產開發。加強對里伍銅礦、瀘定橋水泥等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指導,協調解決生產經營困難。強化礦產資源開發環境整治,積極推進白玉呷村、里伍中咀、丹巴美河等重點礦山改造升級,努力打造完整產業鏈。
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牧業。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鞏固提升國道317、318線“2條國道”產業帶,拓展推進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流域“3條流域”產業帶,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87萬畝,特色林業產業基地101萬畝,新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場)20個。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特產品,做大做強“圣潔甘孜”品牌。深入推進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線上線下“圣潔甘孜”品牌農產品銷售,新建“圣潔甘孜”系列農特產品營銷專柜3個,農村物流配送體系4個,電子商務進農村國家級示范縣5個、省級電子商務脫貧奔康示范縣8個、省級商貿流通脫貧奔康示范縣2個。采取“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民合作社150個,家庭農場40個,新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10個。進一步加大“院州、校州”合作力度,示范推廣適用技術,不斷提高科技入戶率和良種覆蓋率。
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緊緊圍繞“一核三區”文化產業布局,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培育“6+2”重點業態。加快德格縣印經院《大藏經》復刻、白玉縣河坡金屬手工藝基地等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加快商演隊伍建設和劇目開發,鼓勵和支持本土文學作品創作和出版,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文化產品市場。舉辦2018年甘孜貢嘎山國際戶外運動挑戰賽、康定情歌音樂節等節慶活動,組織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十屆康巴藝術節。
加快發展生態藥業。啟動康定市鴛鴦壩中藏醫藥產業園建設、產業規劃及招商引資工作,培育壯大鄉城藏青蘭飲片廠、德格宗薩藏醫藥公司、阿池果塔公司、金馬飲片公司等醫藥企業。組建甘孜州中藏藥協會和中藏藥材種植技術服務部,按照“三區三流域”藥材種植布局,新增川貝母、羌活等高原藥材1.1萬畝,種植面積達到6.7萬畝,實現生態醫藥制劑產量200噸,產值10億元。
(四)交通先行、夯實基礎,全力破除發展瓶頸
加力推進交通建設。全面完成第三輪“甘推”項目收尾工作,全面啟動“第四輪交通大會戰”。實現雅康高速全線通車、甘孜機場校驗試飛。加快推進康定至新都橋高速公路康定過境試驗段、國道318線折多山隧道、國道345線石渠宜牛至達日四川境段、國道549線鄉城縣城至得榮斯閘段、國道227線稻城亞丁至涼山州木里段、國道248/350線道孚縣八美過境段等18個重點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國道318線康定市過境段、國道215線石渠洛須至德格柯洛洞段、國道215線白玉縣城至巴塘縣城段、省道458線白玉縣城經贈科至甘孜機場段、省道457線石渠至洛須段、省道460線理塘縣城至章納鄉(巴塘界)段、省道459線巴塘縣城經波密至理塘縣章納鄉界段等9個項目。全面啟動省道314線道孚(扎拖)至新龍縣城段、省道220線道孚縣城至雅江縣城段、省道314線新龍皮擦至白玉阿察段5個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新都橋)段可研獲得批復。建成農村公路6200公里,續建縣級客運站8個、鄉鎮客運站22個。
完善電力輸送網絡。推進±800千伏金上特高壓項目的前期工作,建設光伏扶貧電力送出工程,甘孜來馬110千伏輸變電等工程,進一步完善骨干電網網絡。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提高縣城電網供電可靠性,提升農網基礎設施水平。推進深度貧困地區電力項目,改善農村低電壓及農村老舊網絡供電質量。投資1.28億元,實施2018年脫貧村電力項目13個,將惠及全州13縣(市)110個貧困村4770戶16670名貧困人口。
加快水利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稻城俄雅同、德格溫拖、白玉贈科水利工程,加快丹巴嘉絨、康定力曲河等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組織瑪依河、順河堰、巴楚河、尼措水利工程竣工驗收。扎實推進瀘定順河堰、甘孜打火溝、爐霍易日河、巴塘巴楚河、石渠洛須等渠系配套工程建設。
擴大通信覆蓋范圍。完成九龍、理塘等7縣926個行政村“第3批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試點城市建設項目”寬帶覆蓋和瀘定、丹巴等6縣122個行政村寬帶升級改造,實現全州所有行政村光纖寬帶全覆蓋。
(五)注重特色、整體打造,推進城鄉面貌提升
堅定不移按照黨中央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城鄉提升,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確保城鎮化率提高到31.6%。完成雅江、巴塘、鄉城等剩余9個縣風貌提升,全面完成“18+2”魅力縣城打造。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推進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和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并提升城鄉道路橋梁建設,加快藏區新居建設,建設改造各類棚戶區1778戶。啟動石渠等5個縣(市)高寒城鎮供暖項目、康定等6個縣(市)既有建筑節能試點改造項目。推行低耗環保新型建材替代農牧民建房用木工程。
(六)保護優先、強化治理,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大力實施“大規模綠化全川·甘孜行動”和“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爐霍、色達2縣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造林育林2.15萬畝,道路綠化250公里,花湖花海1000畝,濕地植被恢復4500畝,沙化治理2萬畝,申報省級濕地公園、森林公園3個,力爭獲批國際重要濕地1個。加強國有森林和集體公益林管護,積極發展林下、林間生態產業,努力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立體生態格局。
強化環境污染治理。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深入落實河長制。鞏固環境整治成效,提升環境指標達標率。嚴守資源消耗“上限”,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全面啟動生態文明綠色指標評價和考核。嚴格落實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等制度,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深入實施《甘孜州城鄉垃圾污水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繼續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
(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釋放持續發展紅利
全面深化改革。構建全面改革新格局,按照中央、省上改革部署,繼續做好國家、省改革事項承接工作。開展資源管理和招投標改革的評估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改革成果。積極探索能源基地電力建設、生產、輸送、銷售等方面的市場化新模式,探索少數民族地區電力體制改革工作。
擴大開放合作。有序推進廣東對口援建總投資2.18億元的80個項目和省內對口幫扶總投資6.53億元的439個項目建設。利用廣東、省內對口支援契機,強化與廣東、成都、瀘州等地的溝通銜接,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開展招商。推進成甘園區提高園區規劃和綜合配套服務水平。促進甘眉園區福興鋁業、陽光堅端鋁業、金源達3戶規模以上企業滿產經營,力爭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項目2018年底投入試生產。
強化招商引資。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搶抓機遇,強力推進招商引資,落實優惠政策,督促簽約項目盡快落地。落實《甘孜州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工作方案》,加力儲備PPP項目。充分發揮州政府駐廣東、深圳、上海駐外招商分局的作用,加大招商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