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網 2018年01月25日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攝影雷遠東
作為軍迷心目中的超級“網紅”,翼龍系列無人機的每一次亮相都引發了市場和社會的極大關注。
去年2月,翼龍Ⅱ無人機實現首飛,而后亮相了在德陽舉辦的2017四川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這讓川內軍迷,在家門口一飽了眼福。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翼龍II收獲了中國軍貿無人機的最大訂單——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翼龍系列無人機已成為中國高端技術的新名片。
1月24日,翼龍無人機發展大會在成都舉行。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季曉光現場透露,未來五年翼龍I和翼龍II將實現產值超百億元。記者了解到,今年翼龍ID將實現科研試飛,這款介于翼龍I和翼龍II之間的無人機,性價比將更高。隨著正在研制當中的新型和改裝版無人機不斷面世,翼龍無人機的大家族更加壯大。
翼龍·探訪
智能化總裝 一架翼龍兩個月搞定
一架無飛機從研發設計到總裝試驗,步驟繁雜,每一個程序都不能掉以輕心。24日,記者來到航空工業成都所“翼龍”系列無人機總裝集成基地,探秘一架“四川造”翼龍無人機出生背后的故事。
高度智能化 從總裝到試飛最快兩個月
偌大的廠房停滿了一架架總裝完畢的無人機,它們都已是“名花有主”,將被運往世界各地。
現場擺放的電腦里,可隨時查詢到飛機的每個設計環節。“我們的無人機總裝集成的智能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翼龍無人機現場總指揮李永光介紹,沒有了傳統的手繪圖紙,所有環節都實現了數模化。
李永光表示,一架翼龍Ⅱ無人機是由百余家供應商所提供的130多個成品部件組裝而成,至于零部件則更多,光鉚釘安裝就超2萬顆,“這是一項非常繁瑣但又要求細致的工作。”他表示,在基地工作的近100位工程師,大多畢業于成都的航空和航天職業技術學院。他們每人都有專門負責的特定工序,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具體而言,一架翼龍Ⅱ的組裝環節需要經過10個標準段位,包括“機體零部件制造”“零部件整合”“固定點施工”“電網敷設”“導管安裝”“動力安裝”“成品安裝”“各系統測試”“大系統聯試”和最終的“試飛”。
由于智能化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在基地,一架翼龍Ⅱ的誕生從總裝到最終完成試飛,最快只需要兩個多月。
操作精細化 6個人操控一架無人機
無人機系統是由地面控制系統和無人機兩部分組成。
在廠房外,一個普通集裝箱那么大的封閉空間,就是翼龍無人機的地面控制室,也是吳晨陽的工作間。1993年出生的吳晨陽是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地面實驗站的實驗員。他告訴記者,控制室內擺放著6把椅子及相應的操作臺,每一個對應一個相應的崗位,分別是飛行監控席與任務監控席。中間還有兩個同樣的席位與上述兩個席位互為備份——不管有沒有第二架飛機,都要有兩個人隨時補位。一旦設備出現故障,及時接管控制權,保證飛機平穩飛行。此外,還包括鏈路操作員,負責搭建地面站和飛機之間的地空對話通道。任務協調席則負責情報的處理和數據分析。
一架無人機,理論上要有6個人進行操作。無人機飛行員一般由具備有人機飛行經驗的人員來負責。“他即便坐在房艙里,也知道飛機在空中是什么狀態。”吳晨陽告訴記者,在飛機沒有交付之前,他們的工作更像是一個多面手,可適應多個崗位。吳晨陽說,他曾在飛行長航時,在艙里面呆過18個小時。
由于要參與一個試飛工作,這個春節吳晨陽又要在國外度過了。但吳晨陽說,參與試飛對他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兒。“看著飛機順利升空的那一刻,自豪感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