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10月12日
——向總書記報告·蘆山災后重建篇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四川蘆山地震災區考察,看望慰問受災群眾。這是習近平在蘆山縣體育館安置點一帳篷內親撫當時一歲的駱俊誠。 新華社 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蘆山地震災區考察時強調,蘆山強烈地震搶險救援階段工作取得重大勝利,抗震救災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繼續大力發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全力救治傷員,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科學布局災后恢復重建,讓災區人民早日走出災難陰影,開始美好新生活。
■川報記者 張守帥 王飛
青山遠黛,碧水過城,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古色古香的場鎮獵獵作響。2017年10月1日,“4·20”蘆山強烈地震震中蘆山縣龍門鄉,迎來震后第5個國慶節。
家國同慶。住“新龍門客棧”、嘗“新龍門三寶”、擺“新龍門陣”……在游人眼中,這個新的龍門鄉,已經浴火重生。群眾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腰包有票子,災后重建創造了奇跡。
創造奇跡的原因,被鐫刻在感恩廣場的一塊碩大山石上,五個鮮紅大字訴說著群眾穿越災難后的質樸心聲:“永遠跟黨走”。
時間回到2013年5月21日至23日,在蘆山地震搶險救援取得重大勝利、著手準備災后恢復重建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深入救災一線,看望慰問災區干部群眾,實地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在群眾集中安置點,在板房學校,在臨時建筑工地,總書記親切有力的話語給災區干部群眾帶來溫暖與信心,為再造新蘆山定調定向——
對安置工作,他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強調要保證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安全住處、有干凈水喝、有醫療服務。
對恢復重建,他強調,既要考慮災區原有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要充分利用恢復重建提供的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高度重視產業升級、節能環保,努力實現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
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深切關懷、殷殷囑托,為蘆山災后恢復重建注入了動力,為探索重建新路指明了前進方向。
尤其值得銘記的,是蘆山災后重建中走出的新路子。蘆山災后恢復重建由過去中央直接安排部署改為地方負責制,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探索出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恢復重建新路子”的重大命題。四川牢記總書記重托,以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積極作答。
蘆山災后重建是一場遵循客觀規律的災區發展再建,是一場整體跨越提升的災區機能再造,是一場復雜全面系統的災區事業再興,是一場邁向治理現代化的災區社會再構,是一場提振信心力量的災區人心再聚。四年多時間過去,大地重現秀美,災區跨越提升,處處標注著生機與活力,山綠、城美、產興、人和的絢麗畫卷徐徐展開。
今天,浴火重生的蘆山人向總書記報告:我們正滿懷感恩,沖刺全面小康的目標!
一個理念:人民至上
連通黨心民心 凝聚重建合力
10月9日,星期一,背上小書包,6歲的駱俊誠稚氣未脫,卻有了學生模樣。他想告訴“習爺爺”,長大要做消防員。
2013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蘆山,在震后安置群眾的蘆山縣體育館,他捧著駱俊誠的小臉蛋輕輕親吻的畫面,感動了無數人。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龍門鄉青龍場村民朱國清難以忘記,那一天,總書記走進他家的帳篷,關懷細致入微:“住著熱不熱,下雨的時候滲水不,帳篷外的路溝排水如何……” 成都空軍第九工程總隊的王永林永遠記得,自己搭建活動板房時,習近平總書記的一連串追問:地板抬高了幾厘米?板房屋頂是什么材料?中間有沒有防潮防水的隔層?“總書記心真細!”
龍門鄉退休女教師張光蘭也永遠記得,在烈日下慰問群眾時,總書記身上那件汗濕的淺藍色襯衣。“真想撐傘給他擋一擋太陽!”
總書記勉勵鄉親們,在過渡安置期間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同時主動想辦法、出主意,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
“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習近平總書記此后對蘆山災后恢復重建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一系列批示,始終強調“以人為本”。
在人民至上理念指引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從災區人民的需要出發,把群眾最需要、最急迫、最關心的民生重建擺在優先位置。
震后20多天,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蘆山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 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決定》,莊嚴承諾:“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
震后一個月,四川成立由省委書記王東明任主任的省災后重建委員會,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指揮體系。王東明指出,必須自覺站在體現黨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把做好重建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務,積極探索,更好地擔負起主體責任。
駱俊誠的家在震中龍門鄉。包括龍門鄉在內,到2014年底,雅安全市78792戶農房重建已全面完成。震后第二個春節,85%以上的農戶在新家過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新年。住房重建快于其他重建,穩定了民心和大局,更凝聚了重建合力。
“哪里危險多、哪里困難大、哪里有群眾需要,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哪里就有共產黨人的奮斗。”這是總書記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委及災區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工作的指引。
參與過汶川災后重建的黨員干部來了,懂經濟擅抓發展的領導來了,黨員突擊隊建起來了……災后恢復重建,災區黨員干部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既是帶頭人,也是“定盤星”。每一戶重建戶,都有黨員干部直接聯系。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災區群眾積極投身農房重建,住房自建成果得到了檢驗。
白伙新村聚居點安置81戶群眾,重建啟動后,農戶推選12名擁有一技之長的代表組成自建委員會,政府除了提供技術指導、資金補助外,從戶型選擇到質量監督再到資金監管,一切均由村民們商量決定。在災區,這樣的自建委共有232個。
重建完成后,自建委又變成自管委,進一步向集體經濟領域延伸,誕生了民俗專業合作社、旅游專業合作社、農家樂專業合作社……
住進新房子,蘆山縣蘆陽鎮農民張體敏一家過上了幸福生活。回憶起總書記慰問大家的情景,她眼中噙著淚:“總書記勉勵我們,要加油,要堅持,黨和政府會一直關心我們,和我們在一起。這給了我們希望和信心。”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團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災區群眾撫平傷痛,戰勝天災,并大幅提升了村級組織自治能力和集體經濟造血能力,為加快致富奔康筑牢了基礎。
“新居落成常念共產黨,樓房進住不忘總書記”“黨恩在心,感恩在行”……浴火重生的大地,隨處可見群眾知恩感恩的標語、對聯、石碑。
震中龍門鄉將一張張群眾的笑臉照片,掛在感恩文化墻上。鄉黨委書記陳剛說,群眾笑口常開,映射的是“黨心民心、心心相印”。
一個夢想:幸福美麗新家園
產業為基 綠色為衣
10月8日,國慶中秋長假最后一天,龍門鄉隆興中心校校長王智強提前上班了。他今年有個打算,“把學校科技特色與村里的生產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些。”
借助災后重建,這所鄉村學校不僅硬件修葺一新,還成了農村科技創新教育特色學校,連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斬獲獎項,去年被授予“四川省科幻特色學校”稱號。
“有夢想就會有創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2013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在板房中復課的隆興中心校學生時勉勵大家:“青少年要敢于有夢。從西游記到凡爾納科幻小說,飛船、潛艇今天不都有了嗎?有夢想,還要腳踏實地,好好讀書,才能夢想成真。”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譜寫“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在蘆山災后恢復重建中,災區干部群眾也確立了自己的夢想: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
筑夢,逐夢,圓夢。在中央統籌指導下,震后兩個半月,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11個專項規劃出爐,制定出實現“重建夢”的具體路徑。
如果說民生是這個夢的底色,那產業就是這個夢的根基,綠色就是這個夢的外衣。
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恢復牽掛在心。他在蘆山地震災區考察時,專程到農田里察看玉米種植情況,詢問災后恢復生產的安排。他高度重視產業升級和節能環保。
回看災區這幾年的產業發展,走的恰是“后發也要高點起步”“轉型才能更好發展”之路。
去年7月,中恒天汽車集團(雅安)汽車有限公司下線首臺國產大越野樣車,該車不僅性能對標國際知名品牌,還裝配了公司自主研發的V8、V6型發動機。蘆山群眾覺得這有點像做夢。因為蘆山、天全、寶興擔負著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環境容量有限,幾乎難以發展現代制造業。
中恒天項目總投資30億元,年產10萬輛大型SUV,是蘆山地震后雅安引進的最大項目。該項目落戶位于名山區的蘆天寶飛地產業園,由幾方共建共管、成果共享。
一“飛”天地寬。從2013年設立至今,園區先后引進新筑通工新能源汽車、建安工業、川西機器、王老吉涼茶等33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總投資154億元,上述項目全部達產后,年營業收入可實現420億元以上。
隨著住房重建完成、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修復,蘆山地震災區再現“家在清風雅雨間”的宜居盛景。秀色能否“可餐”?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尤其是綠色發展理念,為夢想插上了高飛的翅膀。
牢記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災區向生態農業要效益。
沿著交通主干線,規劃建設生態茶葉、生態果蔬、生態果藥等三條特色產業經濟走廊,每條都長百公里,每條種植面積都達百萬畝。
畫好“大走廊”,又描“小環線”。雅安進一步啟動建設多條農旅融合、產村相融的精品小環線,充分釋放出“災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家園變果園”的生態經濟效益。
今年9月,雅安以嶄新的形象亮相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進出口商品展暨中國西部(四川)國際投資大會。35個項目簽約落戶,196.3億元的投資額進一步助力災區騰飛。
一條新路:地方負責制
結試驗碩果 對世界作貢獻
在這個國慶中秋長假,游客們普遍感到,雅安的路寬敞起來了。
從天全縣多功鄉,到蘆山縣思延鄉,再到寶興縣磽磧藏寨——震后新建的國道351線,讓雅安到寶興的車程縮短為一個小時,更為沿途群眾平安出行系上了“安全帶”。
如同一路暢行的道路,從廢墟上崛起的蘆山地震災區,踏上了提速發展的快車道。
這是一條不同以往的重生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蘆山地震災區考察時專門指出,要實行中央統籌、分級負責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積極引導災區群眾開展自力更生、生產自救活動,充分調動群眾建房興業、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這條路,后來被概括為“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重建新路。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成了國家探索以“地方為主體”重建新機制的首個試驗田。
向地方賦權是顯著特征。中央賦予四川制定重建專項規劃、審批重建具體項目的權力,并將確定的460億元中央財政重建補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
創新體制機制是根本要求。為確保指揮順暢、運轉有序、落實到位,四川著力構建架構合理、統一高效的四級組織指揮體系,并將99%以上重建項目的審批、核準和備案下放到災區市、縣。
由于地方被賦予結合重建實際動態調整項目的權力,一個可喜現象出現了。蘆山地震災區先后兩次對總體規劃實施項目進行優化調整,取消、壓縮、整合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等項目40個,調減財政資金1.2億元,全部用于住房、道路、學校等民生項目。
量體裁衣的科學性顯現了出來。蘆山國省干線交通重建沒有采用全線“一以貫之”“一刀切”的技術標準,而依據需求和地質條件,靈活采用二級或三級標準,既能滿足需求又保護了環境,還兼顧了后期的安全運行。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范振宇說,道路“插花式”重建體現了尊重自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重建新路發揮了中央強有力的統籌優勢、地方因地制宜的創新優勢、群眾踴躍參與的源泉優勢,確保重建有方向、有效率、有動力,被專家稱為“中國對世界巨災治理的重大貢獻”,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創新。
蘆山重建新路,已在云南魯甸地震、尼泊爾地震西藏災區的恢復重建過程中得到推廣。2016年3月,時任尼泊爾總理奧利訪川,他此行的一大目的,即是要了解四川災后恢復重建的經驗。
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他起身接過四川代表帶去的蘆山地震災區重建新貌照片,高興地點贊:“浴火重生!”
牢記總書記囑托,2017年3月,四川省印發《關于推進蘆山地震災區實現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標的意見》,從鞏固重建成果、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等方面出臺18條舉措,再為蘆山崛起拓寬行路。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奔康路上,新蘆山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