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3月22日
我州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紀實
鄉城、稻城縣開展青壯年農牧民普通話培訓。
石渠縣洛須鎮幼兒園學前學普示范課。
◎本網記者 馬建華 文/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近年來,我州在大力推行“雙語”教學(藏漢語)的同時,以學校、窗口行業為主陣地,把掌握使用普通話作為輸出農民工應知會知的技能培訓之一,掀起了全民學習使用普通話的熱潮,助力脫貧攻堅,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好普通話 走遍天下都不怕
“阿爸、阿媽,馬上就要開始春耕了,家里準備得怎么樣了?有什么問題多請教農業技術人員。我在這邊和公司的同事相處得很好,收入也很穩定,就是非常想念您們,如果能請假,我就回來看望您們。”3月16日,道孚縣色卡鄉的多昂到廣東珠海萬悅酒店務工4年了,每隔一兩天,他就要打電話詢問家里的情況,并告知自己在珠海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家里一切都好,去年,家里的收入又增加了,我們家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你在珠海,要和同事處好關系,工作上勤奮一些,把我們道孚縣外出務工人員的形象維護好。”在電話里,多昂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問候家人,多昂父親也不由自主地用普通話作答。
“兒子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一年的純收入就在3萬元以上,補貼了家里不少費用。”父親掛斷電話,一臉喜色地告訴記者,兒子能夠走到沿海,不僅有了可觀的收入,還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多虧了縣上實施的就業脫貧計劃。
“得益于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2009年,兒子就讀于樂至縣高級職業中學,學到了知識文化、開闊了眼界、打好了普通話基礎。”多昂的父親告訴記者,2018年,通過縣人社局牽線搭橋,多昂成功簽約廣東珠海萬悅酒店。2019年,多昂穩定就業年限超過12個月,獲得了一次性穩崗固崗補助6000元。同年,多昂帶著表弟多呷一同外出務工。
“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多昂的父親風趣地說。
近年來,道孚縣利用各種幫扶渠道,積極搭建用工交流平臺,已累計舉辦大型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4場次,為農牧民群眾提供省內外就業崗位2萬余個,幫助2450余人實現轉移就業。在東西部協作“務工權益有保障、穩定就業有扶持”的政策支持下,2018年至今,該縣已成功輸送31名務工人員赴廣東省惠州市、珠海市務工,人均月收入穩定在3000元左右。
“東西部協作務工機制建立以來,農牧民在省外務工就業的機會日益增多,迫使農牧民群眾必須要過好語言關(學會普通話),因此,我們把農牧民學會普通話作為培訓重要內容之一,幫助輸出農民工能夠更好地與當地人接觸交流。”州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州堅持把讓貧困農牧民具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本溝通交流和應用能力,現有青壯年勞動力具備基本的普通話交流能力,提升普通話普及率,營造普通話交流的語言環境,作為貧困家庭提高“造血”能力作為工作的落腳點。截止到2020年底,我州青壯年農牧民普通話普及率達到50%,其中,能使用通用文字的青壯年農牧民占45%。2017-2020年,分批次完成了南路6縣2200余名青壯年農牧民普通話集中培訓。
用普通話發聲 助力甘孜好貨出山
2020年12月4日,騰訊游戲追夢計劃攜手州人民政府,在企鵝電競和騰訊微視等直播平臺,共同開展了一場愛心助農直播。騰訊首款推廣普通話公益游戲《普通話小鎮》走進“乘風破浪藏家女”直播間,和甘孜本地特色主播團一起,用普通話為甘孜好貨發聲,助家鄉特產出。
“要讓高原特色的農產品走進沿海城市,走向全國廣大消費者,不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肯定不行。”在直播間里,甘孜電商創業者、普通話受益者陳小龍和網友們分享成功推介自己產品的經驗。
作為普通話學習的受益者,陳小龍向觀眾和鄉親們,講述了他學習普通話、實現電商夢的創業故事。同時,他現場用普通話帶貨,展示了通過《普通話小鎮》學習的成果,鼓勵鄉親們學說普通話,擺脫語言溝通的障礙,讓夢想走出大山。
甘孜主播團“乘風破浪藏家女”,身穿艷麗的藏族服飾,在直播間里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的藏家歌舞表演,一首《康定情歌》,拉開了助農直播的序幕。在當晚的直播間里,康巴姑娘們用一句句標準的普通話,介紹了甘孜的風干牦牛肉、高山紅蘋果、格拉措奶茶、藏奶果、牦牛乳酪酥等當地綠色農牧產品。觀眾在感受藏家風情文化的同時,也被甘孜農產品的品質所吸引,紛紛點擊產品鏈接下單購買,為助農扶貧積極出力。
據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普通話普及率僅為61.56%。我州是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屬于全國“推普”脫貧重點地區,《普通話小鎮》愛心助農直播,是“追夢甘孜”公益活動之一,以“推普”脫貧為活動重點,消費扶貧為亮點,我州作為《普通話小鎮》產品首批核心試點,旨在打造“推普”脫貧標桿案例。通過“一村一幼”教師群體普通話培訓推廣、全州“推普”公益短信等一系列“推普”脫貧公益活動,切實加速甘孜普通話普及進程,以普通話搭建對外溝通的橋梁,促進青壯年農牧民就業脫貧,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如今,我州越來越多的主播(直播)帶貨、網紅代言宣傳,不僅讓甘孜特色農產品走出了大山,而且為我州推廣應用普通話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學說普通話 引領社會新風尚
“剛剛我們一起讀了貝貝的故事,小朋友們,誰來告訴老師,貝貝因為哪些壞習慣不受大家歡迎?”3月18日,在九龍縣煙袋鎮白巖子村幼兒園里,教師汪明雪正帶著孩子們學習幼兒繪本《不受歡迎的貝貝》。
該幼兒園是九龍縣2017年8所貧困村幼兒園中,最先開園招生的村級幼兒園,現有21名幼兒、2名教職工。
學生家長馬雪康告訴記者,孩子到了幼兒園后,不僅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學會了普通話。他們村以彝族村民為主,在平常生活中,主要使用彝語進行溝通交流,年長的村民因為不會說漢語,無法和外地人交流。“不會說普通話,又不認識漢字,到了大城市,既不認識路標路牌,又不會用普通話去交流,就像啞巴一樣,失去了很多就業機會。”
汪明雪幼教專業畢業后,通過考試成為村級幼兒園的一名教師,她告訴記者,普通話過級是對每一名幼教老師的基本要求,不僅入職前要考試,而且每年還有培訓普通話的機會。“這里的孩子大都是彝族,剛來學校時,無法用漢語進行交流,我用普通話給他們上課,經過幾周的學習,孩子們都可以用普通話交流了。”
“我在新龍縣二完小讀了6年書,以前不會說漢語,更不要說普通話了;現在,我能用標準的普通話給同學們講故事。從成績倒數,到現在全班第一名,老師們為我付出了很多。”其美洛布家住新龍縣拉日馬鎮然西村,屬純牧區,家里有6口人,奶奶80多歲了,家里為了給奶奶治病,花了不少錢,母親做過兩次手術,家庭條件不好。其美洛布小學畢業,因優異的考試成績,得到了該縣縣委、縣政府的現金獎勵。
“作者的文字質樸,真情流露,故鄉的印象那么親切,朗讀者的聲音優美純靜。”這是網友邱長紅對甘孜日報社創辦的《康巴·悅讀》欄目的由衷點贊。
2017年6月,州文聯和甘孜日報社聯合策劃,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康巴傳媒及其藏文版同步推出文化類朗讀欄目《康巴·悅讀》,對康巴作家群優秀作家的原創作品進行誦讀、錄音制作,對音樂、圖片、文字進行整合與重塑,旨在打造一個全民參與的、在移動端傾聽與分享優秀作品的互動欄目。迄今,《康巴·悅讀》已推出100余期,僅《康巴·悅讀》年度評審座談會直播點擊人數就超過了60萬人次。
“《康巴·悅讀》用深情的吟誦訴說一個個康巴的故事,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透過聲音看到創作者厚重、富有內涵的作品,容易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康定市融媒體中心總編室負責人擁西說,康定擁有一個愛好朗誦的群體,無疑,《康巴·悅讀》為大家找到了一個展示才藝的平臺,也是宣傳和推廣應用普通話的大舞臺。
“請問你需要幾間房?在餐飲方面有沒有特別要求?”3月15日,丹巴縣甲居藏寨三姐妹客棧老板桂花,用流利的普通話在電話里回答廣東游客的咨詢。
有著20多年民居接待經歷的桂花對使用普通話有著更深刻的認識。當年開辦農家樂,由于很少接待省外游客,她用當地方言足以應對;但隨著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的興旺,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她不得不學說普通話;到現在,她可以用流利的普通話和全國各地的游客交流。暢通無障的溝通、熱情周到的服務,每年給她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成為當地通過鄉村旅游致富的帶頭人。
我州加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要求導游、民居接待戶、旅游酒店、景區工作人員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普通話,去年在疫情的巨大沖擊下,仍然實現接待游客3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41億元。
在推進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中,我州采取由國家級、省級普通話測試員對公職人員進行普通話培訓;把語言文字規范化條件列入教師的考評、業務評優之中;通過“學前學普”試點、青壯年農牧民集中培訓、教師普通話水平達標建設等,國家機關公職人員普通話普及率達70%,公共服務窗口行業普通話普及率達100%,學校普通話普及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