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06日
記全國杰出護理工作者、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單珍卓瑪
了解護理情況。
虛心向楊康明請教。
耐心向患者和家屬講解醫療報銷流程。
◎本網記者 馬建華 見習記者 唐睿 文/圖
包蟲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因死亡率高被稱為“蟲癌”。州人民醫院肝膽一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單珍卓瑪跟隨義務醫療隊行程達5萬公里篩查包蟲病患者,讓6000余名農牧民免于“蟲癌”侵襲。單珍卓瑪意識到看病送藥治標不治本,重要的是杜絕患病的根源。于是,她以改變農牧民不良習慣,改變落后的就診意識為己任,編制完成“雙語”包蟲病宣傳手冊和包蟲病雙語健康教育視頻,惠及2萬余人,在給予患者康復護理的同時,教會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減少了患者因護理不當而再次患病的機率。患者將她當作自己的親人,稱贊她是卓瑪(度母,意為救苦救難的女神)的化身。2017年,單珍卓瑪榮獲全國杰出護理工作者稱號,2018年被共青團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聯合會授予第21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往事記憶 看的是病 救的是心
2011年7月,單珍卓瑪在新龍縣拉日馬草原篩查包蟲病患者時,鄉親們告訴她,有一名兒童疑似包蟲病患者,單珍卓瑪立即讓鄉親們找到這名兒童。在少年爺爺的陪伴下,通過B超檢查,單珍卓瑪發現該名兒童是泡型包蟲病(俗稱蟲癌)患者,必須立即做手術才有可能治愈。然而孩子的爺爺斷然拒絕,孩子抱著爺爺的腿喊肚子痛,爺爺卻勃然大怒:“你活蹦亂跳的,看到醫生就說痛,不是給我找事嗎?”
看到此情此景,單珍卓瑪急得流淚。她找來接受包蟲病手術的康復患者和村干部、親戚等苦口婆心勸說。爺爺終于答應帶孩子到州醫院來接受包蟲病手術。
單珍卓瑪下鄉一個月回來,發現這名兒童因為爺爺固執,沒有做手術就強行出院了,單珍卓瑪輾轉多方聯系,這名孩子卻杳無音訊。“他是包蟲病晚期了,估計早就不在人世了。”
德格縣打滾鄉一位70歲的老人帶著28歲的女兒到醫院就醫,因包蟲很大,可能無法根治。單珍卓瑪希望患者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老人請人打卦認為卦象不好,斷然拒絕,把女兒帶回了家。單珍卓瑪并不灰心,托人多方聯系到老人,但老人告知,女兒已經出嫁,與他無關了;男方也以卦象不好,拒絕送患者接受手術。兩年后,患者被包蟲病奪去了生命。
“做不做手術、什么時候做手術患者身不由己,在牧區還存在看病先打卦,吃藥不動刀的落后觀念,因愚昧觀念作祟,很多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從而失去了生命。”單珍卓瑪憂傷地說,醫務人員最大的悲哀就在于面對患者家屬的愚昧和固執卻無能為力。
單珍卓瑪的家鄉在白玉縣阿察鎮,是一個典型的牧區,她的母親也是一名醫生。作為從牧區走出來的醫生,單珍卓瑪對牧民的愚昧無知感到特別無奈,因為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教育,健康意識更是一片空白。看到如此之多的牧民深受疾病的折磨,單珍卓瑪想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變。“我國在包蟲病治療上十分重視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可是解決了費用,問題依然沒有帶來很大的改善。因此,要讓更多的患者了解包蟲病的根源,改變農牧民患者不良習慣,改變‘看病先打卦,吃藥不動刀’的就診意識,從而讓患者及時就醫,解除病痛。”
“我在川北醫學院上學時,書本上只有短短幾頁介紹過包蟲病基本知識,我分配到州醫院肝膽科后,前來就診的包蟲病人特別多,讓我感到非常震驚。作為護士,我們整天都要和包蟲病人打交道。”單珍卓瑪說,作為醫治包蟲病的權威部門,她必須要精通包蟲病預防和護理知識,于是,她向肝膽科負責人楊康明和新疆過來援助的包蟲病專家請教。
“晚期包蟲病人心里非常恐懼,患者的求生欲比較強,作為護士不僅要教會患者和家屬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還要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積極配合醫院治療。”在長期的護理實踐中,單珍卓瑪摸索出的“話聊”深受患者和家屬的好評。曾經有一位出現腸梗阻的病人,需要插入胃管減壓,病人怕痛不配合,單珍卓瑪就耐心開導他,帶專家醫療團隊與患者見面,告訴他有一個強大的專業團隊在幫助他戰勝病魔,幫助他客服了恐懼。
大美醫者 胸懷大愛解除病痛
2016年冬,州醫院肝膽一科接收了來自石渠縣蒙宜鄉牧區年僅22歲的擁章。從篩查到入院,單珍卓瑪每天為擁章抽血、打針、發藥、測體溫……“雙語”護士昂曲措帶著擁章去泡溫泉,主治醫師陳穎許諾,待她康復后就送她德克士全家桶……科室23名醫護人員幾乎都教過擁章的丈夫日洛如何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包蟲病。
醫護團隊40多個日夜的激戰,華西醫院王文濤教授長達15個小時的手術,單珍卓瑪都全程護理擁章。離院前,擁章緊緊拉住卓瑪的手說:“你是真正的‘卓瑪’,我們的‘度母’(救苦救難的女神)”。這是全國地市級醫院肝泡性包蟲病首例自體肝移植手術。
2018年5月,白玉縣納塔鄉的多吉降澤接受肝移植手術后康復出院,他特別感謝單珍卓瑪和州醫院的醫療團隊給他撿回了一條命。
多吉降澤的母親因為患包蟲病不幸離世,家境貧寒。5年前,他去馬爾康醫院檢查,被告知即便他實施手術,治愈的可能性也不大。去年,他來到州醫院,醫生決定采用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經皮肝穿刺病灶引流術減輕黃疸和縮小病灶,病灶引流術居然引流出3000多毫升膿液和壞死組織。病痛緩解后,多吉降澤想私自拔掉引流管,單珍卓瑪苦口婆心勸說,癥狀緩解后,醫生將他的資料發給王文濤教授遠程會診,王文濤教授到州醫院為他成功實施了肝移植手術。多吉降澤花費17萬元,通過醫療保險和國家專項、紅十字會等項目報銷,自費2萬元。去年底回訪時,多吉降澤已經在牧場上放牧了。康復回家,多吉降澤又多了一份事情:帶領包蟲病患者到州醫院來就診。
2011年5月,單珍卓瑪回到家鄉白玉縣,出于職業敏感,她詢問村里包蟲病篩查情況,小學校長告訴她,學校有好幾個包蟲病學生。單珍卓瑪眉頭緊鎖,孩子都還小,如果不及時救治,有可能會喪失美好的未來,甚至會失去生命。她讓校長立即把這幾名學生找來,發現其中一個竟然是自己的表妹,她立即將學生帶到當地衛生院,通過B超篩查、確診后,她要求家長帶孩子到州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但大多數家長并不支持。她毫不猶豫地帶表妹到州醫院接受了手術,最終康復出院。“因為早期的包蟲病人無明顯的痛感,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所以很多患者不以為然。”
2012年底,單珍卓瑪咳嗽不止,在一次常規體檢中,她被發現有雞蛋般大小的病體,但未能確診,專家建議切除病灶,病灶檢查后確診為肺包囊蟲病。
康復回來,單珍卓瑪將自己的治病經歷宣傳給患者,包蟲病可防可控不可怕。
單珍卓瑪從改變科室管理模式、規范護理質控方式著手,創建了州醫院第一個品質管理圈——“雪域天使”,著手編寫了包蟲病護理常規,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為了減輕牧民群眾患包蟲病的痛苦,單珍卓瑪決心改變農牧民患者不良習慣,利用會藏漢雙語的優勢,編制完成了雙語版肝包蟲病宣傳手冊200余份。對于不識字的農牧民群眾,采用編制包蟲病健康教育雙語手冊、視頻的方式,打通了包蟲病健康宣講的“最后一公里”。深入鄉、村、學校講解包蟲病防治知識,患者康復護理常識,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的復發率,減少病人痛苦,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因為重視預防工作,在部分牧區,包蟲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惠及牧民群眾達2萬多人。與此同時,單珍卓瑪和她的同事積極參與肝包蟲病的基礎性研究,建立了400余份肝包蟲病人術后隨訪檔案,這在甘孜州尚屬首例。
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單珍卓瑪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志愿者服務,到福利院去當“愛心媽媽”、義診,在“送溫暖”“學雷鋒促新風,促和諧立新功”等活動現場,人們也總能看到她不知疲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