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0月09日
◎八足林青
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的主要成果是確立了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如何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的重大決定。會議有一個清晰思路就是通過“三創聯動”來推動“六大戰略”在甘孜州的成功實踐。我州有著享譽全國的“三張名片”,分別是民族文化、全域旅游和生態文明,這也是我州的“三大優勢”所在。實現這“三大優勢”的互動發展,是我州的希望所在,而抓手和方法正是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的“三創聯動”,“三創聯動”就是我州的“三大優勢”在新時代的發揮。
一、發揮“藏區旅游”優勢,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一)發揮“進藏大通道”優勢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我州是進藏“大通道”,也是建藏興藏的“大后方”。在整個藏區,我州的地理位置最好,處于藏區中心地帶,她背靠西藏面向成都、重慶兩個千萬級的特大城市,又通達四省藏區。西藏是中國旅游最后的底牌,隨著“川藏高速”和“川藏鐵路”時代的來臨,這張“底牌”就要揭開了。我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既是自身旅游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又是為“西藏旅游”所做的積極準備。我們要樹立超前思維,狠抓旅游供給側改革,推動旅游轉型升級,用“藏區旅游”熱推進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二)發揮“綜合互補”優勢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我州的旅游得天獨厚又獨具特色,其旅游資源互補性和兼容性很強。我們要打造最適合甘孜實際和最具甘孜特色的全域旅游,就是要善于把我州的民族文化、生態文明和全域旅游“三大優勢”整合成一張牌一起打,用“全域旅游”來帶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文化發展,形成“走廊文明、古道文化、紅色圣地、綠色生態、多彩康巴、和諧甘孜”整體優勢和聯合效應,這就是“三大優勢”互動、協調發展的“綜合互補”。
(三)發揮“三創聯動”優勢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三創聯動”是甘孜的優勢和特色,“三創”之間是“互補互動、共創共進”的關系,“三創齊抓”就能實現“三創聯動”。“三創聯動”要以“全域旅游”來帶動推進,全州上下要凝聚精神,形成共識,奮力推進“三創聯動”,把甘孜州建設成為世界上自然生態最完整地區之一,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成為民族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圣潔甘孜、多彩康巴”就將實現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設想。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確立了“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甘孜州作為“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抓住“甘孜機遇”,發揮“甘孜優勢”,積極開展“三創聯動”,奮力推進“六大戰略”的全面實踐,力爭早日建成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
二、發揮“生態戰略”優勢,創建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
(一)發揮“規劃優勢”推進“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我州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長江重要水源涵養與水質保障區,西部生物多樣性資源庫,國家主要的綠色能源基地。甘孜州地處長江、黃河的源頭地區,屬我國“三江源”和“中華水塔”范疇,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屬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范圍中包括甘孜州全境。我州的生態地位突出,生態優勢明顯,這是創建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的“規劃優勢”。
(二)發揮“生態共識”推進“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州委十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審議并討論通過了《中共甘孜州委關于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幸福新甘孜的決定》,提出了“生態立州”戰略。隨后制定《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4-2020)和《甘孜州“十三五”時期環境和生態保護新行動》。這充分說明,我州的生態意識覺醒了,達成了“甘孜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著名的“兩山”論,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我州來講就是“守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所以,“甘孜共識”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要推進綠色發展。
(三)發揮“生態目標”優勢推進“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州委十屆八次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六大戰略”之中,提出了“繁榮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生態文化,努力建設美麗甘孜、生態甘孜”的奮斗目標。中共甘孜州委十屆九次全會通過了《關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生態甘孜的決定》,提出綠化全川“甘孜行動”。州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甘孜最大的資源是生態,必須走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綠色發展之路”的要求,會議提出的“六個小康社會”中包括“家園秀美的小康社會”,“四個甘孜”就有“美麗甘孜”。事實證明綠色是我州的底色,生態是我州的生命。我們的兩大根本任務就是奮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建成“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最終目標是建成美麗生態甘孜。只要我州把環境保護好,把生態建設好,給祖國留住“綠水青山”和“藍天白云”,就是對全省乃至全國的最大貢獻。
三、發揮“多元文化”優勢,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一)發揮“重要戰略”優勢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活動”。我州是“漢藏交流”的大通道,地處“藏彝走廊”的中心地帶。歷史上以“漢族西遷、藏族東進、羌羝南下、彝族北上”為主要特點的民族遷徙格局,形成了以康定為中心的人文坐標和以貢嘎山為中心的地理坐標。因此,我州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和多元文化聚集的地區。我州是國家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是維護國家安定與民族和諧的重點地區。我州歷來是民族關系和諧共融的典范,在走進新時代的今天,我州一定要高舉“民族團結進步”的大旗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這是甘孜歷史底蘊和戰略地位決定的。
(二)發揮“民族和諧”優勢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活動”。我州民族交流、團結、融合的歷史底蘊深厚,有著各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傳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州各族人民形成了以“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我州的民族關系總體上形成了“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和諧共融關系;居住格局上形成了“大范圍聚居、小范圍雜居,大聚居中有小雜居,大雜居中也有小聚居”的交錯局面;社會生活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卿卿我我”的和諧關系;社會交際中形成了“我來你往、你來我往、來來往往”的親密關系;經濟上形成了“你有利于我、我有利于你、各民族利來利往”的互利關系;文化交流上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共融關系,這種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是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良好基礎。
(三)發揮“民族文化”優勢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活動”。州的民族文化,總體上看形成了幾個大文化圈,東部多民族文化圈,南部生態文化圈,北部宗教文化圈。其間還形成了眾多小圈,以丹巴為中心嘉絨文化圈、以木雅貢嘎山為中心的木雅文化圈、以康定、瀘定為中心的漢藏文化圈、以高原草場地帶為中心游牧文化圈、以三巖為中心的帕錯文化圈、以道孚、雅江為中心的扎巴文化圈、以九龍為中心的康巴彝文化圈等。甘孜境內線性文化富集,形成了茶馬古道、民族遷徙、紅軍長征、解放軍進藏、川藏公路、國道317、318線和在建的雅康高速等不同特色的線性文化交織的局面。同時,我州的“峽谷文化”也無比豐富,境內形成了著名的“兩江一河”大峽谷加上眾多的“小峽谷”的重重疊疊格局,居住在甘孜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作者系州委黨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