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2月06日
■雷建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和邊遠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孜縣將按照中央省州要求,立足縣情實際,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甘孜縣鄉村發展現狀
甘孜縣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礱江上游,轄3鎮19鄉233個行政村(社區),屬半耕半牧高寒地區,耕地200820畝,草地9170400畝,總人口7.08萬,其中藏族人口占95%以上,農業人口約6萬,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深度貧困的典型代表。因受客觀因素制約,全縣22個鄉鎮普遍存在底子薄、經濟弱,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反分維穩任務艱巨等諸多深層次的問題。近年來,甘孜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治藏方略、省委藏區工作總體思路和州委決策部署,立足縣情,聚焦脫貧攻堅和社會長治久安,農村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預計到2019年底,全縣累計129村3387戶15708人脫貧,實現“貧困縣”摘帽目標,但當前脫貧攻堅還任重道遠。
二、甘孜縣鄉村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牧業發展緩慢,內生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和牧業散養放養的方式依然得不到根本改變,農牧民靠天吃飯的局面長期存在;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起步晚,產業化水平低,農畜產業沒有龍頭企業作為支撐點,農牧民增收難的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差,短板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鄉村路網、公共交通、電力通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不能全面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難以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三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起步晚,效益不明顯。2014年之前,甘孜縣幾乎沒有村級集體經濟,僅有的幾個主要集中在國道317沿線村落,且大部分處于“空殼”狀態。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村級集體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在農區建成39個集體經濟組織,在牧區建成43個集體牧場。但這些集體經濟組織起步較晚,股權量化尚在試點改革,內部運行還不夠規范,短期內經濟效益不明顯。
四是農牧民思想觀念落后,難以跟上發展步伐。因地處偏僻,交通不暢,甘孜縣長期以來缺乏跟外界深度交流,少數群眾滋生“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艱苦奮斗、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在牧區,牧民群眾 “戒殺生”思想根深蒂固,極大影響了牦牛出欄率,牧民增收渠道少之又少。
三、甘孜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策略
面對甘孜縣鄉村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正視,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找準抓手,重點攻堅,力爭在2020年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聚焦深度貧困,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戶脫貧“一超六有”、村退出“一低五有”、縣“摘帽”“一低三有”目標攻堅,按照《甘孜縣2018—2020年深度貧困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因村因戶施策,重點組織實施住房安全、基礎設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攻堅。強化對口幫扶援建項目管理,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建立“四項基金”穩定補充機制,引導、激勵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形成集聚效應,增強農牧民的獲得感。
培育富民產業,全力解決群眾增收問題。堅持長短結合、大小結合,一二三產融合,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以“小產業”解決增收問題。在牧區,以“龍頭企業+集體牧場+農牧民”的方式做大做強集體牧場,制定《甘孜縣牦牛出欄管理辦法》,采取最嚴格的獎懲措施,實行牦牛出欄率逐年遞增制度,引領牧區產業發展。在農區,以“組織+基地+農戶”的方式,因地制宜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增加經濟附加值。以“大產業”破解產業發展困局。投資5億元,以貧困村抱團取暖的方式,依托格薩爾文化、雅礱江景區、踢踏之鄉等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藏文化體驗城——格薩爾百村產業基地暨藏區第一影視城,作為甘孜縣129個貧困村脫貧攻堅核心產業支撐,努力破解產業發展困局。以“大小產業”帶動群眾就業。以“大小產業”發展為契機,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鼓勵帶動農牧民群眾創業就業,借助農牧民專項技能培訓和農民夜校等平臺,按照“確有所需、學有所用、應訓盡訓”的原則,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實現貧困人口轉移就業。
深挖鄉土資源,著力打造甘孜特色品牌。按照以農促旅、文旅結合的思路,完成“孔薩農莊”田園綜合體建設,促進全域旅游和特色生態農業良性發展;大力推廣唐卡、刺繡、水淘糌粑、藏式木藝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業和特色農畜產品,建立專業園區,走園區帶基地、基地帶作坊、作坊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實現產業繁榮、技術傳承、增收致富“三贏”目標。
堅持依法治村,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堅持“4+2”政策法治宣講常態化機制,實施“7+2”社會管理辦法,引導農牧民遵紀守法,共建和諧鄉村;完善農村和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創建平安鄉村;深化農村基層黨建,全面推行基層黨建“233”工作法,加強“1+6”村級活動標準化建設,持續開展軟鄉弱村評星晉級整頓提升活動,全力提升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
(作者系州政協副主席、甘孜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