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7月25日
◎四川日報記者 蔣君芳
依山傍水,金沙江支流偶曲河穿城而過的白玉縣,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三江成礦帶”上的“多金屬王國”。但在援藏工作人員眼中,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的白玉縣,“富礦”何止一座。
“進入白玉縣以后,是不是明顯感覺植被變得豐富茂密起來?”6月26日,“2019援藏紀行”第二小組來到白玉縣,同行的成都市武侯區援藏隊領隊葉明榮告訴我們,白玉縣的活林木蓄積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下,還生長著數百種名優野生中草藥材。
這些“富礦”,成為白玉縣脫貧摘帽的重要保障,也是武侯區持續對口幫扶白玉縣過程中的重要切入點。“用好本地‘富礦’,幫助當地百姓脫貧致富也會‘事半功倍’。”葉明榮說。
一只黑山羊的收益“四重奏”
在白玉縣最為貧困的鄉鎮燈龍鄉,報道組看到,湛藍的天空下,綠油油的草坡中“長”出了數棟養殖舍。住在養殖舍里的,是當地脫貧致富的一件法寶:被稱為“軟黃金”的黑山羊。
“黑山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膻味極小,營養價值很高。”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的管理人員詹術林說,黑山羊的羊絨價值也非常高,羊糞還可以處理成有機肥出售。
讓黑山羊“助力”當地產業脫貧,不是憑空之想。“白玉縣老百姓本身就有養黑山羊的習慣,只不過談不上規模化養殖。所以我們引進高校,對當地黑山羊品種進行改良,提高肉質口感,縮短羊的出欄時間。同時,從2017年開始,分兩次投入700多萬元建設羊舍,對基地道路進行硬化等。”葉明榮介紹說,為了更好地運營基地,武侯區幫助當地引進了云南鹽津益民黑山羊養殖企業,與白玉縣農發公司以合資方式組建公司,進行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養殖。
渾身是寶的黑山羊,正用實力演繹收益“四重奏”。“我們整個基地面積大約500畝,都是從當地群眾手中流轉過來,一畝土地一年的流轉費是500元左右。”在羊舍中,詹術林抓起一把羊飼料說,這些喂給羊吃的燕麥草,也是從當地老百姓手中按一元一斤的價格買回來的,“此外基地還會聘請當地村民務工,每天按150元結算工錢。”
羊舍基地規模進一步擴大后,扶貧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基地會把斷奶的黑山羊交給當地村民認養,等到羊長到一定程度后,再交回給基地,認養期間,村民將會獲得一定的收益。”葉明榮說,燈龍鄉幾個貧困村還將自己的產業發展基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投入到基地中,“等基地開始盈利后,這些村就能獲得分紅。”
一朵小菊花的增收“大能量”
作為“南派藏醫藥”發源地,白玉縣內海拔、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于種植中藏藥材。找準這一優勢,產業化脫貧項目有了著力點。2014年,武侯區投資600萬元,在白玉縣絨蓋鄉仲學村建立了320畝的中藏藥材種植基地。
基地內,兩塊相鄰的土地上都種植了羌活,但長勢不同。“這個基地的重要目的就是選種育種,挑選出適宜在白玉縣內規模化種植的中藏藥材。”葉明榮介紹說,經過幾年的試種,目前已經挑選出了一批適應在高原種植的中藥材,“比如羌活、大黃等。”
在中藏藥上做的文章,不止一篇。去年武侯、白玉兩地的農業部門,依托本地自然環境選育出金絲黃菊、高山胎菊、昆侖雪菊三種茶用菊,以及作為藥用的萬壽菊,進行本土化品種馴化,隨后在全縣選擇了四個海拔高度不同的試種基地種植。在試種效果良好的基礎上,武侯區投資80萬元,幫助當地搭建起了用于菊花育苗的溫室大棚。
在一座大棚內,我們見到了4月初種下的萬壽菊苗,其中部分菊苗已移植到了白玉縣內不少村上種植。
白玉縣農發公司總經理李衛東介紹說,菊花產業不但能為功能性保健品提供原料,還能為白玉的高原景色增添靚麗風景,推動農旅項目的培育,“白玉縣當地正在將菊花種植當作一個重要種植業進行推廣,今年已經在5個鄉鎮的5個合作社推廣種植菊花220多畝。”
一間藏式民居承載“致富夢”
6月27日,報道組驅車一個多小時,抵達了白玉縣麻絨鄉協加村。白玉縣處處是景,把美景轉化為經濟效益,是武侯區助力白玉縣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協加村就是其中一個點位。
這里的駐村第一書記石朝智被村民戲稱為“網紅”,他的網絡社交賬號吸引了不少粉絲,而出現頻次最高的主題,就是風光秀美的協加村。“藍天、白云、河水、草原,我們協加村的自然風光特別好。往前一二十公里,就是察青松多白唇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石朝智告訴我們,村子里,3棟兩層樓的藏式民宿已經拔地而起。“總投資210多萬元,其中武侯區的援藏資金投入了160萬元。”這三棟民宿將交由村上的旅游合作社運營,盈利的30%拿來投入到民宿下一年的運營,剩下的70%在村民之間進行二次分紅,“其中建檔貧困戶分40%,其余村民分30%。”拿“大頭”的建檔貧困戶要輪流負責民宿的清潔衛生。
每年夏天,是協加村的旅游旺季。盡管還沒有正式對外運營,但民宿已經開始接待客人。報道組在其中一間民宿遇到了村民白瑪西繞,他剛送走一家成都游客,正打掃衛生,做好迎接下一批客人的準備。“今年8月我們要搞一個大型的賽馬節,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來我們村里旅游,再通過他們把我們協加村的美傳播出去。”充滿干勁的石朝智,希望有機會能去外面“取經”。
協加村的未來,值得期待。3棟藏式民居的對面,當地村民又自發建起了十余棟藏式小屋用于旅游接待。另一側,一個小型通訊基站也正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