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7年08月08日
本網訊(記者 宋志勇)記者近日從州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我州針對貧困村、貧困戶“造血”功能貧乏實際,制定出貧困戶“1超6有”+“有產業、有就業”高線脫貧標準,全面開啟“農牧產業”、“創品牌”、“公益崗位”、“鄉村旅游”、“農村電商”五大高原產業就業之“門”,促進雙增收的有效性、持續性,不斷夯實全州脫貧奔康新路子。
開啟“農牧產業”特色門,夯實穩定增收基礎
——圍繞奔康建“示范帶”。按照農牧業“一圈一帶一走廊”布局,打造3個百公里脫貧奔康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截止目前,完成優質糧油基地4.7萬畝,中藥材產業基地0.8萬畝,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75座,設施育苗中心7000平方米,建設綠色蔬菜基地1200畝;建設百合基地建設822.2畝;建設3萬畝羊肚菌標準化生產基地,松茸產業園已生產菌袋52萬袋,種植黑木耳85.92萬棒;藏系綿羊保種擴繁基地已組建基礎群1500只,引選種公羊40只;配套建設圍欄1.1萬米。
——因地制宜“創品牌”。狠抓農牧業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積極推廣“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統籌、金融服務、市場運作”等多方合作方式,繼續做強“圣潔甘孜”等地方區域品牌,累計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92個,其中: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6個、認定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21個、登記地理標志產品15個。
——多種產業發展“創模式”。明確提出每個摘帽村最少組建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產業園區(基地)+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集體經濟+貧困戶”“牧區集體牧場股分制合作社+貧困戶”的多種產業發展模式。截止目前,引進龍頭企業13個,培育農民合作社277個,家庭農場77個,培育種養大戶384戶,帶動貧困人口7306戶29102人,促進貧困戶年均增收300元以上。
開啟“公益崗位”持續門,筑牢穩定增收路徑
——強化保障,夯實工作推動基礎。為確保公益性崗位安置切實能起到“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效應,從就業專項資金調劑,給予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300-500元?人?月的崗位補貼。同時每村調劑安排出村級活動經費3-5萬元,用于公益性崗位開發,截止目前,累計發放崗位補貼2741.97萬元。
——科學開發,著力服務工作大局。堅持“四個結合”開發公益性崗位,將公益性崗位開發與推動經濟發展、優化公共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提升項目效益相結合,設計規劃各類公益性崗位12400余個。
——精準設置,確保崗位扶真貧。始終以貧困勞動者的就地就近就業需求為出發點,以行業系統為單位,精準開發符合貧困勞動力就業條件的公益性崗位,率先在教育、交通、衛生等10余個系統篩選公益性崗位20余類,規劃崗位總數超過1萬個,確保每個貧困村有6—8個公益性崗位。
開啟“鄉村旅游”優勢門,拓寬穩定增收渠道
——夯實鄉村旅游扶貧基礎。以整村推進工程為載體,著力抓好以水、電、路、視、訊、田園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截止目前,完成753.7公里通鄉油路、1680.7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設。
——構建“三結合”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積極推進農旅、牧旅、文旅結合,開發觀光避暑、休閑度假、農牧體驗、研學旅行等鄉村旅游產品,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申報創建了一批省級鄉村旅游示范單位,堅持文化傳承和融入,打造民宿接待和鄉村主題文化酒店,制定特色旅游鄉鎮和精品旅游村寨建設標準,將貧困村打造成旅游景觀村。在6條精品旅游線和4條景觀大道打造26個特色旅游鄉鎮和46個精品旅游村寨,建設三星級以上鄉村酒店84家、省級民宿達標68戶,培育旅游扶貧村91個,引導扶持3000戶貧困戶、10000余人從事旅游服務促進脫貧增收。
——發展鄉村涉旅專業合作社。成立了54個涉旅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農牧民抱團取暖、共同發展。依靠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有效對接市場主體,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經營效益。
開啟“農村電商”市場門,提升穩定增收效率
——創新電商扶貧模式。開展“州建園區、縣建中心、鄉建站、村建點”的四級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州級電商孵化中心已進入項目招投標階段,2縣已啟動縣級電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成功申報“2017年省級電商脫貧奔康示范縣”,另有5縣已進入設計環節。村級電商服務點已布點建設142個(電信89個、郵政20個、其他33個)。
——舉辦首屆項目大賽。以甘孜州首屆電子商務精準扶貧項目大賽為載體,通過發掘扶持并逐步實施優秀電子商務扶貧項目,助推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目前,共收集創意類參賽項目12個,創業類參賽項目31個。
——拓展網絡營銷渠道。開展電子商務脫貧奔康工作,實施“1+N”精準扶貧計劃和電子商務“領頭雁”示范行動,積極培育擴大行業主體隊伍。實施“十村十企”電商示范、“圣潔甘孜”網上營銷、“甘孜臻品”直通車,重點打造貧困村農特產品標識包裝,促進網絡營銷,進一步擴大農特產品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