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8月06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寧蕖 燕巧
7月24日上午,甘孜州瀘定縣瀘橋鎮咱里村的山道上,幾輛旅游大巴打破了高原上的寧靜。
大巴駛入一處寬敞的停車場。“這個2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是村上2021年借助東西部協作資金修建的,是名副其實的幫扶資產。”咱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杜永昌說,今年初開始,這片停車場被甘孜州文旅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甘孜文旅商貿”)租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作為全省啟動扶貧和幫扶資產盤活試點以來的首個變現項目,咱里村的一小步,是四川的一大步。那么,四川這項試點的背景是什么?咱里村又是如何盤活這些資產的,有哪些新進展新思路?拉直問號,對于四川這個農業大省和曾經的脫貧攻堅主戰場來說,意義重大。
盤活的考量
十余年的扶貧和幫扶,四川農村有3000多億元資產期待變現
“這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最具潛力的領域。”談到扶貧和幫扶資產盤活探索,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給出理由。
所謂扶貧和幫扶資產,是指2013年以來,四川境內借助財政扶貧(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行業幫扶資金、社會幫扶資金、其他幫扶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初步統計,目前四川鄉村中,扶貧和幫扶資產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不過,由于資金來源、建設主體不一,導致這些資產權屬復雜。同時,加上此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精力聚焦在推動增收、增加就業等領域,扶貧和幫扶資產的管理不規范、盤活力度不足。為此,四川印發《創新開展扶貧和幫扶資產管理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啟動省級盤活扶貧和幫扶資產的試點。《方案》明確,在宜賓、巴中、阿壩、甘孜、涼山和綿陽各選一個縣開展扶貧和幫扶資產盤活試點。每個縣的試點村均為兩個。咱里村因此被列入試點范圍。
在瀘定縣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咱里村經濟條件和業態培育相對較好,是開展試點的理想村落。
先看經濟條件。擁有2600余人的咱里村,脫貧人口280余人。經過3年的鞏固銜接,全村人均純收入水平和脫貧戶收入水平都位居瀘定縣前列,“能夠擔得起改革的風險和考驗。”
再看業態培育。憑借毗鄰雅康高速等優勢,咱里村的特色農業和農文旅融合新業態等發展較快,是“瀘定皇菊”的核心產區和“上觀橋、下看湖、坪賞花”的網紅打卡地。僅今年5月以來,咱里村就接待游客兩萬多人。這也讓咱里村吸引了諸多社會主體前來投資。因此,咱里村具備將扶貧和幫扶資產盤活的條件。
盤活的方式
先確權后分類,在篩選出的集體經營性資產上“做文章”
那么,咱里村的扶貧和幫扶資產是如何被盤活的?
“先搞清楚哪些有盤活的可能。”杜永昌介紹,十余年來,咱里村先后使用扶貧資金和幫扶資金修建村道、自來水管網、提灌站、水渠、村小學、村衛生站和部分脫貧戶的房屋等設施。這些資產加在一起,價值超過2000萬元。但此前,這些資產并未明確權屬且屬性不一。
在省州縣農業農村部門和幫扶干部的參與下,咱里村明確了“先確權、后分類、再盤活”的思路。
在咱里村,扶貧和幫扶資產被分為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和到戶資產三類。其中,明確將自來水管網及配套設施等資產交縣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村道、水渠、村小學、村衛生站等被明確為村集體資產。脫貧攻堅期間為脫貧戶修建的房屋等確權到戶。
這三類資產中,需要盤活的是村集體資產。“但這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屬性,分清哪些是公益性資產,哪些是經營性資產。”杜永昌介紹,咱里村把村小學、村衛生站、村道、水渠等明確為公益性資產,由村委會整合資金安排專人管理維護。而咱里村傘崗坪浙江對口支援項目、瀘定縣鄉村振興先行示范村建設項目修建的游客中心、停車場、充電樁、棧道等資產,被定義為村集體經營性扶貧和幫扶資產。這些資產,可通過入股、租賃、流轉等方式盤活。
梳理出來的村集體經營性扶貧和幫扶資產,很快引來“金鳳凰”。今年元旦,咱里村村委會和甘孜文旅商貿簽署合作協議,將咱里村的游客中心、停車場、充電樁、棧道等資產租賃給甘孜文旅商貿經營管理,約定年租金29萬元。入駐之后,甘孜文旅商貿計劃首批投資500萬元,用于打造民宿酒店、修建兒童游樂場。
“等到明年投入使用后,游客量和消費量就可能起來。”甘孜文旅商貿相關負責人透露,租賃只是第一步。如果景區打造得順利,咱里村十余年來修建的扶貧和幫扶資產將會被折合成資金入股,最終量化到每個村民身上,讓資產變資本、村民變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