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6月02日
本網訊 色達縣以“生態增綠、產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全力以赴抓好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先后實施生態綜合補償試點項目9個,助推農牧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該縣以生態移民試點和畜牧業出欄為重點,實施生態脆弱區農牧民群眾試點搬遷和集中安置18戶96人,配套完善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等惠民舉措,通過開展技能培訓、開發公益崗位等方式,讓96名搬遷群眾實現就業增收,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
該縣針對過度放牧等人為活動影響,荒漠化突出問題,制定出臺《牲畜出欄管理辦法(試行)》,按照100元/頭的標準,給予牦牛出欄養殖牧戶獎勵。2020年鼓勵引導養殖牧戶出欄牦牛約25500頭,2400余名農牧民人均增收1037元,既解決了草原超載放牧問題,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在產業發展上,該縣實施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園區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成功吸引6家企業入駐園區,吸納30余名農牧民群眾就業,預計未來5年園區入駐企業可達30家、創造就業崗位500個,以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為拓寬增收渠道,該縣引進專業酒店管理企業建設運營生態旅游扶貧酒店,實施股權量化和收益分紅機制,每年實現分紅收益51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0個,6600多戶家庭年均增收800元左右,讓廣大群眾搭上生態全域旅游發展的致富快車。同時該縣成立5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組織群眾參與生態建設,持續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防沙治沙16.3萬畝,實施草原生態治理68.8萬畝、道路綠化99.53公里、庭院綠化2024.7畝,340余戶貧困群眾每年戶均實現增收2.9萬元。
為提高農牧民群眾參與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的積極性,該縣還根據生態修復與保護情況,完善森林生態補償資金發放績效考核體系,實行生態補償資金差異化發放,對3年期內森林生態有改善和提高的鄉鎮每年每畝增加1至3元不等的補償資金。
色達縣融媒體中心 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