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29日
◎央宗
走進鄉城縣然烏鄉克麥村,山澗潺潺流水中鑲嵌著的幾座水磨坊格外引人注意。水流通過人工修建的渠道流到磨坊下面,沖擊木質槳葉,帶動碾石轉動,把已炒熟的大麥、青稞慢慢磨成糌粑面,造就無污染、低碳環保的傳統綠色水磨糌粑,在山青綠水間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糌粑,是藏民族餐桌上最主要的食品之一,然烏水磨糌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與傳統青稞糌粑不同,然烏糌粑原材料為大麥,經過諸多復雜工藝才可成品,因此然烏水磨糌粑比傳統糌粑色白,口感細膩,香甜可口,深受州內外消費者青睞。
“然烏的糌粑口感非常獨特醇厚,每次到鄉城出差都會給親朋好友捎幾斤然烏糌粑吃,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成都的周先生如是說。
近年來,然烏鄉政府先期動員全鄉4個貧困村從產業發展周轉金里各入股10萬元(其中克麥村20萬元),成立“凈美查呈”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并積極與縣旅投公司、農特公司接洽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適度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包裝精細化,銷售多元化,帶動農戶共同發展”為宗旨,促進以水磨糌粑為主的農特產品發展,并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運行和分紅機制,實現助農增收。
然烏水磨糌粑產量很小,但其在周邊地區有著良好口碑和銷售市場。2015年,縣糧油公司借用然烏水磨糌粑品牌,以每斤15元的市場價銷售糌粑10噸(2萬斤),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
“然烏的糌粑一直以來都很有名氣,如今村里規模化發展起了水磨糌粑產業,相信一定會有很好的前景,大家都鉚足了勁要好好干。”合作社成員丁真大爺一邊裝著糌粑一邊說。
目前,然烏鄉已有近600畝的大麥種植面積。“這樣的傳統種植習慣,無須二次發動群眾,也無須承擔風險。同時,水磨糌粑不同于養殖業,不受防疫、倉儲、流通等風險點制約,加之節能、環保的加工方式和傳統的種植、食用習慣,其生命力和可持續性較強,可以細水長流。”然烏鄉黨委政府負責人如是說。據了解,目前然烏全鄉年產大麥18萬斤,可磨制成水磨糌粑9萬斤(按損耗50%計算),在精致包裝后,以每斤15元進行銷售,理論銷售額可達135萬元,除去成本,預計可帶動該鄉325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