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6月19日
立足資源稟賦 創新發展模式
本網訊 今年,鄉城縣把精準扶貧與農牧產業發展相結合,立足鄉城自然資源稟賦,堅持“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互補、循環利用”的立體發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科學布局,加快農業特色產業化進程,促進農牧民穩步長效增收。
一是加強協調配合。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正確引領,扶貧、財政、水務、發改、農牧等部門密切配合,協調互動,加強資金配套,抓好基礎建設、生產加工、市場銷售、技術培訓等各個環節,配套建設太陽能提灌站2個,引進企業14個,成立本土龍頭企業9家,創建優質特色農產品12個,建立縣級電商平臺1個、鄉(鎮)服務站12個、村服務點40個,保障特色農牧產業“產的出、有銷路”。
二是找準發展定位。將具有明顯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優質蔬菜、特色水果、中藥材(毛桃子)、芫根、藏雞、藏豬、藏系綿羊等優質資源作為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的重點,明確目標任務,強化措施落實,從政策、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予以傾斜,在全縣建成優質蔬菜種植基地8152畝、特色水果種植2.6萬畝、中藥材(毛桃子)種植5000畝、芫根種植基地3000畝,啟動建設規模化藏豬、藏雞、藏系綿羊養殖基地6個,促進農牧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整合資金3628.2萬元,精準使用,在貧困村建設藏豬保種、繁育基地3個、藏豬圈舍1254座、高山牲畜暖棚40座、太陽能提灌站1座,改造提升蘋果示范園3個,新建芫根種植示范基地150畝、花椒基地260畝,新植毛桃樹1333畝,幫助貧困群眾發展優勢特色農牧產業,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四是狠抓規模效益。注重特色農牧產業規模化發展,重點打造百公里特色農業產業帶,在布機、熱斗、無所等13村建成以蘋果為主導產業的特色水果示范基地2100畝,行間種植紅豆草256畝,建成“以園種草、以草養畜、以畜促果”的循環農業,覆蓋3鎮6鄉、67個行政村、總戶數2557戶、總人口17350人,其中:貧困村31個、貧困戶882戶、貧困人口4795人。通過采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措施,奠定了特色農牧產業不斷壯大的堅實基礎。
五是強化科技支撐。堅持科技引領,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78場次,科普宣傳2次,實用技術培訓6378人次;投入280萬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6個;投入90萬元,分3年對鄉城縣科技扶貧在線平臺進行優化提升與運行維護,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科學種養能力,提升了農牧特色農牧產業發展水平,促進了群眾增收。
六是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通過示范引路、典型帶動、政策扶持,建立科技扶貧示范戶255戶、科技示范基地4個,有效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正確引導群眾參與特色農牧產業建設,使之成為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成為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從而成為促進特色農牧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縣委中心報道組 吳遠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