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6月05日
近年來,九龍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以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為保障,利用撂荒的土地,推廣“農戶+專合組織+市場”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改變村民傳統勞作觀念的同時,激發了村民脫貧的內生動力,逐漸走上了脫貧奔康之路。
◎王秀蓉 王守露
“自從有了合作社,我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如果我們早點采取這種發展模式,肯定已經脫貧了。”在九龍縣八窩龍鄉有這樣一群村民,一直感嘆自己沒有早日轉變發展的觀念。
九龍縣八窩龍鄉距離縣城118公里,在以前,當地村民群眾一年收入基本上都是靠種蔬菜,上山挖蟲草、撿蘑菇,由于收入沒保障,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不少土地都撂荒了。
“我們成立合作社的宗旨是帶領家鄉老百姓增收致富,我們村共有19戶精準扶貧戶,現在已有5戶21個貧困人加入了合作社。通過宣傳和動員,如今其它的貧困戶也愿意加入進來,這是最讓我們高興的事情。”九龍縣聚農合作社負責人童順勇說。
據童順勇介紹,成立合作社之初,他們積極動員村里愿意加入的群眾,通過現金、土地、勞動力等方式入股,盤活資產。目前,已有20戶農戶加入,其中包括了5戶精準扶貧戶。現在合作社已修建了5間200余平方米的辦公場所,盤活土地400余畝,主要種植了八窩龍小有名氣的紅椒、大蒜和中藏藥“紅花”等農作物。并利用撂荒的土地和山溝、地坎種植了青花椒和紅椒共計5000余株;核桃、青果各300余株;以分組分段、集中和分散的形式,養殖牦牛、黃牛各300余頭;山羊170只;生態跑山豬400余頭;土雞、肉雞各400余只。此外,每個種、養殖場設立了專管員,來務工的人員每日發放120元的工資,現在合作社已初具雛形。
在離合作社駐地近兩公里的地方,是兩家移地搬遷戶閑置的60余畝土地,合作社將這60余畝土地種上了青花椒,掛果后將把15%的利潤返還給這兩戶移地搬遷戶。
精準扶貧戶王朝發一家三口,兒子上“9+3”還未畢業,兩個老人身體一直抱恙,不能做重體力活,合作社就邀請他們給看管看管飼養的雞、給農作物澆澆水等,對此,王朝發一家很感激合作社對他們的關照。
“下一步,我們將建立自己的加工廠區,讓合作社朝著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科技化方向發展,把其他村民、尤其是精準扶貧戶引進合作社,提升家門口就業發展率。同時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交流推廣和農產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聚集、培養和發展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鄉土人才,幫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談起合作社的未來,童順勇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