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21日
——德格縣文化教育譜寫新篇章
9月20日,東路采訪團從海螺溝前往九龍縣采訪;南路采訪團在稻城縣采訪;北路采訪團在石渠縣采訪。
金秋九月,艷陽高照。穿過喧鬧的街道,順著色曲河而下,北路采訪團記者走進了德格縣城關第二完全小學,用文字記錄下德格縣文化教育的美好新篇章。
■何言芹 本網記者 唐闖
篇章一:感恩的回饋
9月10日,天色陰沉,二完小三年級班主任湯杰如往常一般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臉龐,卻有一縷陽光照進心房,給她留下了不一樣的回憶。
“老師辛苦了,我會報答你”“祝你教師節快樂,永遠開心你的,高興”“湯杰老師,工作勝利”……筆觸笨拙,色彩簡單,字里行間的語病和錯別字都讓人感受到貼心的溫暖。
“在二完小的四年里,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收到教師節禮物,非常驚訝,也非常感動,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面對記者,湯杰老師手里拿著禮物,眼含熱淚。
八年前,湯杰走出校園來到德格縣亞丁鄉任教。每到4月挖蟲草的季節,學校里的孩子總會集體“消失”,留下一幫學齡前兒童,小學校園成了“托兒所”,老師搖身一變成了“保育員”。每次開學前,老師們總要花7天左右時間,挨家挨戶地“清點”學生,確保他們準時報到。
2003年至2010年,德格縣先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完成“兩基”攻堅任務并通過省級教育督導評估。牧民們漸漸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開始主動將孩子們送進校園。孩子們在校園的點點滴滴中學會了文明、友愛和感恩,這一封封簡單的卡片正是感恩之情最好的回饋。
篇章二:夢想的延續
“我沒有讀過書,也沒有啥子大的理想,只是曉得供娃娃讀書,讓他以后過得比我好。”學生家長更秋拉姆對筆者說。
更秋拉姆是一名單親媽媽,家住德格縣八邦鄉梅林村,距離德格縣城有3個小時的車程,靠著耕種的微薄收入和哥哥的幫扶,更秋拉姆帶著兒子登真彭措艱難地生活著。五年前,從沒有上過學的她,毅然帶著兒子踏上了求學之路。
現在,登真彭措已經上五年級了,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更秋拉姆在縣城里租了房子,利用兒子在學校寄宿的時間,上山挖蟲草、貝母等藥材維持生計。盡管生活拮據,但每次看到兒子成績單時,她的臉上就會露出滿意的笑容。
如今,在二完小周圍出現了一群特殊的租客,他們都是偏遠地區的農牧民,為了更好地照顧上學的孩子,租住在學校周圍以打工為生。“帶著父母上學”漸漸成為德格縣文化教育新“潮流”。
益西曲措也將弟弟送到二完小讀書,當記者問其原因時,她自豪地說:“因為我就是這個學校畢業的。”
益西曲措出生在更慶鎮戈姑村,家里只有父母、弟弟四人。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父母并未阻止她去上學。四年級的時候,由于家里經濟困難,益西曲措被迫輟學,跟著父母上山挖蟲草。隨后,在藏文老師竹措多次進行家訪后,益西曲措終于回到了校園,順利完成了學業,實現了夢想。
“我非常感謝竹措老師,她改變了我的一生,老師很偉大,也堅定了我想當老師的夢想。”如今的益西曲措是德格縣城關小的一名教師,并擔負起了照顧表弟讀書的重任,讓夢想繼續揚帆起航。
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46所,其中初中2所,小學34所,幼兒園10所。在校生10237人,其中初中生1359人,小學生7690人,幼兒生1188人。教職工738人。
篇章三:文化的傳承
二完小是一所以藏漢“雙語”教學為主的民族寄宿制學校,現有教職工70余人,學生441人,一至六年級共計13個班級,學生基本上都是來自全縣26個鄉鎮的貧困農牧民子女和留守兒童。
走進二完小民族文化膳食體驗中心,松柏枝、酥油茶和糌粑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不禁食欲大動。學生們分成六個組正在上體驗課,做包子、打酥油茶、捏糌粑、炸麻花,老師在旁認真教授,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習。
六年級的學生阿益巴珍說,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開設了體驗課,在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一節,我們在這里學習做傳統藏族食物,喝酥油茶,吃糌粑,感覺像在家里一樣。
筆者發現,在膳食體驗中心和教學樓樓梯間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手工木制品。據副校長劉華高介紹,這些都是學生和家長親手制作的,都是藏族傳統的工藝品。
德格是康巴文化發祥地,為了傳承民族文化,二完小先后開設了格薩爾說唱班、藏文書法班和詩歌朗誦班。晨曦書屋的墻上掛著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畫像,德潤樓的每層走廊上方都用藏漢雙語印著啟迪學生心智的名言警句。
二完小正以“潤”的方式,點點滴滴中潤養孩子們的言行、品行,讓孩子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理解校訓中的“德潤”文化,培養孩子們學習、生活的好習慣與好言行,引導孩子們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據了解,德格結合“124N+X”校點布局思路,以“智勇勤善、樹德立格”培養新型合格康巴人為目標,每個片區、每所學校結合本地域本校實際,分別打造特色校園文化。目前,德格縣已經實現了“一縣一文化、一片區一主題、一校一品”的校園文化特色化辦學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