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14日
本網訊(曹勇 文/圖)石渠縣是我省面積最大和海拔最高的縣。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該縣緊緊圍繞到2019年112個貧困村和5054戶、1934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目標,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民生工程”來抓。圓滿完成了2016年12個貧困村退出,556戶2061人脫貧和709戶2484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今年,該縣用力破解難題,全力抓好脫貧攻堅工作落實落地。
強基固本,突出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明確責任、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的方式,落實8.02億元,全面落實今年33個退出村和10個脫貧示范村通村硬化路項目946.5公里,計劃完成33個貧困村,726戶、2829人的安全飲水,有效解決了“施工期短、進度緩慢”等問題。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召開產業發展協調會,按照《甘孜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方案》的要求,組建了5個牧區股份制合作社,建設藏系綿羊保種擴繁和供種基地,引進藏系綿羊1200只,促進牧區形成藏系綿羊和牦牛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業經濟發展格局;同時,建成沿省道217線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在農區則以洛須鎮為中心,推進以大棚蔬菜、沙棘、枸杞、黑青稞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基地建設,推進產業適度規模化,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休閑農業,形成種農旅融合發展新局面,進一步解決“輸血式”扶貧多、“造血式”扶貧少的問題。
多措并舉,突出政府引導扶持。為33個貧困村投入1701萬元產業啟動資金,充分調動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初步探索出一條高寒牧區產業扶貧的新路子,以“農戶+合作社+市場”等形式,引導所有貧困村組建產業合作社102個,成立“石渠縣太陽部落農畜土特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將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取暖,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有效解決了合作社“量小質弱”等問題。
統籌協調,突出資源綜合利用。堅持農牧互補,鼓勵群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在洛須片區建設抗災保畜飼草飼料基地1000畝,實現了過去在外地購買飼草飼料到現在向本地群眾收購的轉變,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有效整合了農村土地資源,促進了產業規模化發展。在色須鎮牲畜暖棚成功試點牲畜養殖和蔬菜種植有機融合的新模式,努力實現一個資源多種利用,一項投資多種回報的目標。堅持“政府讓權、群眾參與”的思路,積極開展貧困戶木工、水泥工、搬運工等實用技工培訓,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讓群眾參與包蟲病綜合防治、草場補播、草原滅鼠、犬只驅蟲等工作,既增加了群眾收入、提升了群眾技能,又轉變了群眾思想,奠定了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的基礎。
強化監管,突出項目資金安全合理使用。堅持目標導向,狠抓內業資料規范,統籌推進目標任務與項目的銜接、項目資金與工期進度的銜接、工期進度與工程質量的銜接,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紀檢監察、組織人事、資金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督查組,全方位、多渠道開展督查暗訪,加大懲戒約束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觸碰法紀底線的干部,一查到底,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