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3年05月25日
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
華丘村白芍種植基地全景。
◎本網實習記者 馮麗娜 文/圖
●產業因路而興,村莊因路而美、百姓因路而富。初夏時節,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大片的芍藥花開了,地里勞作的村民不時傳出歡聲笑語,一條蜿蜒的通村公路將華丘白芍種植示范基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周邊村寨串聯起來。村民們合力發展的蔬菜產業,讓華丘村成為九龍縣的“菜籃子”村,讓村民們的收入大幅增加。
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帶頭人
在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提起楊廣全的名字,村民們無不稱贊。他是九龍縣廣全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被當地群眾譽為蔬菜種植帶頭人、鄉村振興路上的“追夢人”。
“蔬菜就講究個新鮮,有了寬敞平整的公路,我們種植的蔬菜幾乎不受顛簸很快就送到縣城,賣個好價錢,讓我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正在菜地里和妻子一起打理蔬菜的楊廣全說,以前他是做磚瓦生意的,隨著鄉村公路的逐漸完善,便開始了蔬菜種植。
在楊廣全種植的蔬菜地里,萵筍、胡蘿卜、蒜苗、豌豆尖、韭菜等近20個品種的蔬菜長勢喜人。“客戶什么時候要,我就什么時候送,因為我們種植的都是有機蔬菜,所以在當地很受歡迎。”楊廣全說,每天上午是他最忙的時候,從早上六點開始,他就要把蔬菜送到各個定點銷售攤位,最多的時候一天送十幾趟。
“現在合作社的毛收入一年有60多萬元,其中,自己家就能掙20來萬元。”今年51歲的楊廣全激動地說,他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好政策,以前縣上經常派專家到村里給大家宣講種養殖知識、手把手傳授種養殖業的經驗,硬是讓他一個“門外漢”變成真正的“行家里手”。
“我一人富不是富,帶領鄉鄰富才是真正的富!”這是楊廣全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話語看似樸實,卻來自辛勤的汗水、勇毅的行動,他說出了,也做到了,正如他的為人,踏實、淳樸而又擔當。
2015年,楊廣全在華丘村帶頭成立九龍縣廣全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綠色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利用大棚種植反季節、新品種蔬菜。當年,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紅的形式由該村10戶村民共同經營,合作社建有鋼架大棚16個、育苗溫室2個,采用現代化設施和先進技術,優化蔬菜品種、提高種植效益。
楊廣全還依托九龍縣廣全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附近的村民提供培訓和示范蔬菜種植技術,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種植技術也越來越好。
“我們家靠賣菜一年能掙3萬多元,現在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華丘村村民仁青志瑪一邊扯蒜苗一邊笑著對記者說。
如今,華丘村像仁青志瑪一樣靠種植無公害蔬菜的農戶已有10多家。村民們合力發展的蔬菜產業,讓華丘村成為九龍縣的“菜籃子”村,村民們的收入大幅提升。
談及未來的發展,楊廣全告訴記者,今年他已經開始試種車厘子和芍藥,如果效益好,來年將擴大種植面積,通過盤活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村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掙錢”
“自從芍藥基地建設以來,我一直都在這里打零工,每個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多的時候可以掙3000元。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在家門口都能掙到錢。”正在白芍基地采摘芍藥花的華丘村村民澤仁拉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和同村的10多個村民已經連續4天在基地里采摘芍藥花。
連日來,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白芍種植基地280畝芍藥競相綻放,一株株帶著嫩芽的芍藥根莖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土壤中,孕育著生態和產業共振興的新希望。
“我們通過引進鮮花收購商到基地收購鮮花,短短四天,第一批采摘的鮮切花8萬余株已全部售罄。”呷爾鎮副鎮長意西多吉指著眼前這片芍藥基地說,按照三年為芍藥鮮切花可采摘周期,今年有20畝芍藥鮮切花可采摘,采摘期有20天左右,初步預計,拋開芍藥根藥材收入,就鮮切花銷售將帶來5萬元左右的收入。
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作為省級鄉村振興精品村,在青白江區,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對口援建下,該村因地制宜,農文旅融合發展。在農業產業上,大力挖掘特色資源優勢,以花為媒,在種植芍藥的同時,大力發展芍藥花鮮切產業。三年來,呷爾鎮利用“黨支部+企業+村合作社+農戶”模式開拓“花樣經濟”新局,先后分三批種植芍藥390畝,全力打造以芍藥種植、觀賞、加工售賣為一體的產業鏈。
“芍藥的塊根可以入藥,有養血柔肝之效。曬干的花瓣,還可做成茶飲,是一種既能藥用,又能供觀賞的經濟植物之一,深受中藥材市場青睞。”九龍縣潤德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明年將迎來第一批芍藥收獲季。屆時,他們公司進行統一收購,解決該村村民后顧之憂。
據了解,九龍縣將中藏藥材列入主導產業園區,進一步完善“種植+研發+加工”中藏藥發展體系,依托華丘村中藏藥科研基地,引進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灣壩鎮、子耳鄉、三巖龍鄉、魁多鎮、呷爾鎮、雪洼龍鎮等7個鄉鎮、30個村、14個中藏藥種植合作社,發展中藏藥種植4500余畝,實現就近就業1000余人。
“去年,華丘村300多戶村民開始在房前屋后,田埂地邊試種甜櫻桃5000株。”呷爾鎮副鎮長意西多吉說,下一步,該村將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實現小雜水果集約化發展,激活庭院經濟,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昔日荒地建光伏變身“金山”
人員穿梭,樁基轟鳴,位于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的九龍溪古水電站水光牧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火熱施工景象,基礎施工及光伏支架安裝工程正加速推進。
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對于改善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據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溪古斜卡水光牧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項目負責人曹斅介紹,該項目采取“光伏+特色產業”“光伏+基礎設施提升”“光伏+就業”“光伏+效益”等一系列措施,帶動當地農牧、旅游、交通等產業發展,為當地農民工創造多個工作崗位。
“現在方便多了,我們村民不用到外地去打工,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了。”華丘村村民扎西說,在這上班工資待遇還不錯,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
據了解,九龍溪古水電站水光牧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將充分利用縣內荒草地及牧草地,占地面積約7000畝,工程于今年2月5日開工,總投資21.3億元,計劃今年12月底實現全部光伏發電單元全容量并網發電。
“公司將以高標準的技術、一流的施工質量、優秀的管理團隊,保質保量如期完成項目。”曹斅信心滿滿地說,公司將努力把該項目打造成九龍縣精品工程、模范工程,讓其成為甘孜州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
近年來,九龍縣緊扣《“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及《“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積極融入國家雅礱江流域新能源基地規劃,大力發展新能源建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牢牢把握“雙碳”機遇窗口期,全力推進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致力把綠色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著力打造兩山理論實踐樣板區,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較好地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推進。
“項目建成后,年平均年發電量約6.6億千瓦時,每年可為九龍縣帶來2420萬元稅收增長和1500萬元的非稅收入。”曹斅表示,在節能減排方面,每年可減少使用約19.97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54.94萬、二氧化硫105.64噸/年、氮氧化合物118.18噸/年,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