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9月26日
◎本網記者 楊沛月
黨的十八大以來,州委州政府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和省委涉藏工作部署,圍繞“邊打邊治邊建”思路,“六個聚力”探索具有甘孜特色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新樣態。取得連續4年極端涉穩涉暴案事件“五個零發生”、連續五年“三山一界”群體事件“零發生”、違法犯罪案件“三連降”、平安滿意度“五連升”的歷史性成就。
如今的甘孜,法治甘孜建設穩步推進,平安甘孜根基堅實穩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在這個大橫斷山區核心地區,一幅社會和諧、良法善治、民族團結、平安和美的圖景正鋪展開來。
政法網格化管理促進社會共治
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社會治理的基層組織建設需要建立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工作機制,完善綜治中心、鄉鎮(街道)政法委員、網格化服務管理等制度,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
我州在強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方面,先后優化“多網合一”網格4455個,落實4892名政法干警和機關干部聯系網格,組建馬背巡防隊等1832支1.4萬余人。全州5276名網格員、3.2萬名群防群治人員和19萬多名平安志愿者組成了深入基層的公共服務網絡,有力協助社會發展共治。
在稻城縣,黨員網格與市域社會治理網格合二為一,各轄區內人、物、地、事、組織全部納入網格進行管理,實行“一格多元、一員多崗”的服務機制。通過搭建群眾參與平臺,建立健全各村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議事協商載體,制定了完善的村規民約,約束村民行為,讓農牧民群眾自主管理“家務事”。
為了充分發揮黨員網格員的主體作用,宣傳黨的政策、培育文明習慣、倡導文明新風,稻城縣還按照“組織建在網格、黨員劃入網格、服務進駐網格”工作思路,組織基層黨員網格員與政法委3個片區宣講隊,結合本地實際及群眾需求,開展 “送法進百村”法治宣講活動。
黨員網格員和宣講隊隊員使用藏漢雙語通俗易懂地為群眾講解民法典、《環境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通過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結合身邊人身邊事以案釋法開展宣傳,真正把法律服務送到群眾身邊,實現了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用“小網格”撬動了“大治理”。
受地理條件限制,我州在推進邊遠農牧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難,為了突破現存“壁壘”,我州邊遠農牧地區有效整合群防隊員、調解員、維穩綜治員、“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等力量,組建馬背巡防隊、調解隊、宣傳隊、協商隊等服務隊伍1832支共1.4萬余人,常態開展“菜單式普法”、“帳篷夜話”等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把法治宣傳服務送上山梁、送進民居、送入帳篷。
專項治理行動根除“沉疴舊疾”
按照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關于防范化解社會治安風險的要求,我州密切跟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治安問題,深入開展命案治理、凈土工程等專項治理行動,建立常態打擊整治機制,下重手整治社會治安頑瘴痼疾,形成強大的法治震懾效應。
我州每月定期召開平安建設暨重點工作例會,及時通報專項治理工作情況,同時州委每月下旬派督查組以“明查+暗訪”的方式跟蹤督導推動落實,構建“黨政領導、政法牽頭、部門聯動”的全民參與平安建設工作格局。大力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全力推進“治重化積”,加大“三山一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持續鞏固平安建設成果。
探索“黨政主導、依法治理、注重現實、尊重歷史、共建共享、互利互惠”調處機制,依法查處刑事案件,妥善化解民事糾紛,成功化解了德格白玉的邊界矛盾,兩鄉三村重回生活正軌,邊遠牧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取得明顯成效。
在持續推動和諧邊界建設工作中,甘孜政法多年來探索了黨建引領、法宣前置、關口遷移、管服并舉的“楓橋經驗甘孜模式”,成立300多個邊界地區聯合黨支部、流動黨支部、臨時黨支部。在川滇藏青毗鄰地區四省區八市州100%建立聯動協作,得以實現“三山一界”群體事件連續五年“零發生”。
新建19個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和成立的9個“甘孜州矛盾糾紛調解總會”等樞紐型社會組織,培養引進持證社工271人、本土社工2834人。這些調解員們正發揮著基層矛盾糾紛調解的重要作用,通過了解問題、化解矛盾、調解糾紛,“疑難雜癥”、“沉疴舊疾”正一步步痊愈。
數字化賦能社會治理
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是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精準化、精細化和便民服務智慧化,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我州實現州縣鄉三級綜治中心100%實體化實戰化運行,“天網工程”100%覆蓋重點區域和寺廟,建設鄉村寺廟“雪亮工程”探頭11904個,覆蓋全州71個社區和2181個村,推動基層治理力量由小到大、治理基礎從無到有的突破。
新龍縣博美鄉圍繞“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結合自身特色,借力三大平臺“智治“。以“政務服務協同化、便民服務利民化”的總體思路和就近開展便民服務的理念為指導,從快捷便民服務體系入手,打造出具有博美特色的“智慧博美”便民服務體系。
依托鄉綜治中心,博美鄉搭建一體化便民服務平臺,使PC端與手機終端實現鄉便民服務中心與鄉黨政綜合辦公室日常辦公業務全覆蓋。目前該平臺已覆蓋博美鄉16個村、組,當地群眾下載手機APP或登錄網站,就能線上辦理并實時查詢相關業務。
此外博美鄉還利用智慧鄉鎮建設,構建干部評價系統,群眾使用該系統對全鄉各級干部的服務群眾能力、辦事效率和服務態度進行評價。干部評價系統的數據作為干部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實現了干部監督關口前移,也將群眾監督延伸到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
該鄉綜治中心平臺也實現了“雪亮工程”監控系統、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系統、網格化監管系統、縣視頻會議調度系統和便民服務系統五大系統的全部整合。在數據資源管理與共享、資源應用等方面進行的系統性試驗,高效整合的協同運作,實現了5大類數據跨部門、跨領域的完整對比、流暢分析。
與博美鄉一樣,我州的眾多鄉鎮通過鄉鎮綜治中心的改造升級,逐步夯實基層數字化治理基礎支撐,實現數據資源應用的共享,讓數字化賦能社會治理,也讓社會治理從“后治理”向“前治理”轉變,使社會治理決策更超前、準確、科學,使服務群眾更及時、便捷、高效。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