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2年08月24日
今年7月以來,四川省面臨極端高溫、少降雨量、高電力負荷疊加的局面,高溫災害與旱災并行,電力供需矛盾突出。四川多方多措并舉緩解電力供需矛盾,竭盡全力守住電網安全和民生用電底線。
8月21日,四川啟動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一級應急響應。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各級政府機關、市政用電帶頭降負荷,盡最大可能讓電于民。廣大工商業用戶積極響應,綜合采取停產讓電、提高空調溫度、減少景觀照明、優化用電時間等各類措施,降低整體用電需求。
“我們全力支持和響應政府政策讓電于民,大家一起度過這個酷暑。”8月17日,四川一家飲料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的生產線已全線停產,廠里50噸庫存果肉原材料已經轉移到異地廠房進行生產,讓出電力負荷7000千瓦。
在宜賓,400多家企業主動按下“暫停鍵”。位于宜賓珙縣巡場鎮的一家企業,生產線關停后每日可結余電力3.2萬千瓦時。一家公司總部從8月19日開始實行集中辦公,工作人員實行居家或機動辦公,公司旗下所有在川門店只開啟1/4燈光照明,空調限時開啟,每天可節省電量900多千瓦時。
目前,四川多地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已持續10天以上。據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介紹,受極端高溫影響,當前四川用電需求最高負荷已躍升至6500萬千瓦,同比增長25%,而四川各江河流域來水較往年同期偏枯5成以上,水電發電能力銳減,電力供需嚴重失衡。
記者在保障成都等負荷中心用電的主力水庫之一猴子巖水電站看到,庫容已逼近死水位。盡管如此,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公司通過“拉庫發電”方式增加保供電量近8億千瓦時,月度發電量達電網下達計劃113%,并對大渡河中下游梯級電站群進行水量補償,增加了下游梯級電站的發電能力。
“晚上用電低谷期盡量少發電,把上游來水存在水庫里,待用電高峰期時發電。我們充分利用每一滴水,實現發電效益最大化。”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流域生產指揮中心主任楊忠偉說。
為補上水電缺口,四川火力發電廠“火力全開”。記者從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獲悉,8月22日,67座火力發電廠出力1275萬千瓦,占當日全川電網最大負荷的約25%。
在四川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華電四川廣安發電有限公司,巡檢人員頭戴黃色安全帽,口袋揣著藿香正氣液,手拿電筒、對講機、測溫儀,正在認真檢查汽輪機運行情況,工作服已汗濕大半。發電機組正開足馬力,將源源不斷的電能接入電網。
華電四川廣安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小強介紹,截至8月22日,全部6臺機組連續100%滿負荷運行22天,月累計完成發電量12.4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74.99%。
據國網四川電力新聞發言人羅曉伊介紹,國家電網正最大限度跨省調度電力支援四川。目前通過德寶直流、川渝聯網等8條輸電通道,持續向四川送電,日送電量達到1.32億千瓦時。與此同時,國家電網調集各地50臺應急發電車正在四川成都、南充、遂寧等地開展應急供電。
馳援四川的50臺應急發電車全力開展應急供電保障
“小黃”為居民小區全力保電
●8月18日起,北京、山西、山東、江蘇等13個省(市)的50臺應急發電車陸續抵達四川,投入運行
●50臺應急發電車主要為居民小區、學校、醫院等重點場所提供應急電源
●一輛功率為1000千瓦的中壓發電車,可同時為3個小區持續提供生活用電6—7個小時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欣憶
這幾天在四川許多城市的街頭,集裝箱大小、黃色的應急發電車成為關注的焦點,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黃”。
8月18日起,為支援四川電力保供,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從北京、山西、山東、江蘇等13個省(市)調運的50臺應急發電車陸續抵達四川,投入運行。
千里馳援的“小黃”是怎樣發揮作用的?8月23日,記者到現場一探究竟。
確保居民小區民生用電
23日10時,記者在成都市溫江區林泉南街路邊看到,兩臺應急發電車正在全力保電。“小黃”肚子里裝著一臺碩大的發電機,喝飽油之后開始發出“轟轟”聲,不斷送出電流。太陽直射在發電車車頂,沒過多久,發電機溫度上升,“昨天下午最高達到了80攝氏度。”國家電網遼寧電力公司支援四川供電保障團隊隊長孫晨光說,站在發電車旁邊,熱浪更甚。
盡管抵達四川第3天了,孫晨光還是沒能適應40攝氏度的酷暑,“太熱了,像在火爐里烤。”
“高溫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第一次來四川的隊員許猛汗水不停地從額頭冒出,順著脖子往下流,“我們老家氣溫只有20攝氏度,現在就感覺吹風機熱風一直對著頭吹。”許猛說,每天工作服都會被汗水浸透,安全帽也止不住滴水,好在附近居民送來了許多解暑降溫的藥品,晚上也能好好休息。
剛抵達成都是20日凌晨,孫晨光和隊員們顧不上休息,停靠之后就立即和國網成都溫江供電公司工作人員一起,在應急照明燈下確認接線并網方案。
黑夜里,便攜式應急照明燈和作業人員頭頂探照燈燈光交匯,遼寧和四川的電力工人爭分奪秒,進行接線、調試、啟動并網、合閘等工作。一直到當天17時過,應急發電車終于接入環網柜。隨著電流匯入,溫江區10千伏長光線和110千伏長安橋變電站重載問題得到極大緩解,確保了線路涉及小區11600戶居民的用電。
這幾天,“小黃”從10時一直工作到23時,在每天電力負荷最吃勁的時候,為重載、過載運行的電網減負。孫晨光說,一輛功率為1000千瓦的中壓發電車,可同時為3個小區持續提供生活用電6—7個小時。
應急發電車從全國各地趕來
孫晨光還記得18日下午接到應急保供任務時的心情,“義不容辭,必須完成好任務。”18日晚,他帶著36名隊員、8臺應急發電車在遼寧錦州集結,一路駛向四川。
途經河北石家莊時暴雨如注,大家心里特別著急,遇上堵車更是心急如焚,腦子里只有一個想法:趕緊把車送到、把電送到,“四川人民還等著呢!”
8月20日凌晨3時多,歷經54小時、2000余公里長途奔馳,“小黃”終于抵達成都市溫江區。
8月21日,我省啟動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一級應急響應。而此時,馳援四川的50臺應急發電車大多已開展應急供電保障,主要為居民小區、學校、醫院等重點場所提供應急電源,及時接入供電區域內重過載設備,全力以赴保障用電安全穩定。
遼寧是此次馳援四川最遠的省份,8臺應急發電車分別在成都市溫江區和東部新區“值守”;來自江蘇的10臺“小黃”分別開往廣安和達州,開展居民小區保電;在綿陽,來自河南的2臺應急發電車奔赴三臺永安電力供區;在遂寧,來自北京的國網功率最大的應急發電車,開始為周邊鄉鎮全力供電。
“高溫不退我們不退,旱情不緩解我們也不退。”孫晨光和隊員們堅定地說,他們將繼續奮戰在四川抗旱保電的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