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11月02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到203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離不開兩地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這對發揮成渝地區地理位置優勢,提升成渝地區發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經過多年發展,成渝地區成為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是更高層面、更深層次、更寬視野的戰略謀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強調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打造陸海互濟、四向拓展、綜合立體的國際大通道,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樞紐,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關鍵領域,深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全面提升市場活力,在西部改革開放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要在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上做文章。通道是開放的基礎,也是制約內陸開放的短板。這些年,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成渝地區開放通道硬件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下一步要依托已有通道,完善共建共享、合作和銜接機制,立足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合力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統籌完善亞歐通道,優化暢通東向開放通道,提高對外開放大通道的合作質量、通關效率。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要在共建開放平臺上做文章。合則強,孤則弱。平臺是合作的重要抓手,要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打造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為重點的內陸開放門戶,高標準實施高層級開放合作項目,共建“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高水平推進開放平臺建設。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與各地廣泛合作是內在要求,既需成渝聯手,也要加強成渝與西部地區協調聯動、有力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化與東部沿海地區交流互動,在產業、技術、生態等多方位開展深入合作。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力氣。制度通則合作順,只有破除不適應開放的制度,打通各個流程環節,才能全面提升市場活力。必須持之以恒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持續轉變政府職能。必須下定決心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任務,要依托兩地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產業互濟的基礎,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支持合作區在共建平臺、整合資源等方面進行探索。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積極推動更高層次開放,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完善跨行政區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逐漸消除生產要素自由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一個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就一定會建成,進一步提升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