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04月27日
有效注冊商標量累計 101.4 萬件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 林嘉薇
4月26日是第21個世界知識產權日。4月23日,我省舉行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狀況新聞發布會,現場發布《2020年四川省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狀況》和《2020年四川省知識產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數據顯示,去年全省新增注冊商標20.2萬件,有效注冊商標量累計101.4萬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量累計614件,累計注冊地理標志商標466件,納入《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清單28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7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4件。
看保護 多部門協同合力 在“打、調、防”上下功夫
“今年年初,國家知識產權局向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政府反饋了2020年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檢查考核的結果,我省被評為‘優秀’等次。”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知識產權局)局長萬鵬龍介紹,就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來說,我省主要在“打、調、防”三個關鍵字上下功夫。
“打”就是打擊。近幾年,市場監管、知識產權、版權、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林草、海關等部門開展了“鐵拳”“藍天”“劍網”“龍騰”“昆侖”“春雷”等一系列行動,取得較好成效。司法部門不斷深化知識產權保護改革創新,省法院不斷深化知識產權案件“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審判和審理簡繁分流改革,省檢察院積極推動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雙報制”,省公安廳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犯罪偵查總隊。
今年元旦春節期間,全省市場監管部門開展了為期100天的“春雷行動2021”,其中知識產權執法“護航”行動共查處知識產權案件2080件。
“調”就是調解糾紛。相對于違法犯罪案件,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更多的是侵權糾紛問題。對此,我省著力完善創造、保護、運用、管理、服務全鏈條保護體制,建立健全行政機關、司法部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保護機制,積極溝通裁決、仲裁、調解等多元化形式構成的保護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9個專利侵權行政裁決機構、21家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組織、16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
“防”就是社會共治。我省把知識產權納入“七五”“八五”普法,去年各部門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宣傳普及,積極培養尊重創新和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成都海關今年還將聚焦市場采購、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及侵權多發渠道和高風險的商品,打擊進出口環節的侵權違法行為。
談發展 6254個產品使用“四川扶貧”商標
全年銷售額達162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我省知識產權發展與運用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助力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全省建設了8個知識產權特色小鎮,5家單位獲批建設“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圓滿完成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工程三年工作計劃,6254個產品使用“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全年扶貧產品銷售額達162億元。
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方面成效顯著。去年,全省知識產權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達12157份,金額達372.49億元。省知識產權運營基金新投項目2個,投資額4900萬元;累計投資項目8個,投資金額1.09億元。全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金額56.9億元。
加強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建設,我省深化專利代理行業改革試點,建成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1個,知識產權服務業從業人員突破3萬人,服務機構超過1500家。截至2020年底,共培育全國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10家、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機構7家。
在深化知識產權交流合作方面,我省大力推進川渝兩地知識產權協作,開展了“川貨全國行·南昌站”“2020年天府知識產權峰會”“消費扶貧蜀你最行”等系列重大活動,用知識產權的力量助力四川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