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1月07日
◎縣融媒體中心 本網記者
站上新起點,謀劃新未來。“十四五”期間,稻城縣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省委涉藏工作會精神、州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文旅強縣、科教興縣、法治安縣”四大戰略,走好“全域旅游帶動、投資擴張拉動、消費升級驅動、鄉村振興聯動”的發展之路,推進“旅游全域化、城鄉特色化和產業現代化”三化聯動,抓好“穩定、發展、生態、民生”四件大事,堅持以生態旅游統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經濟行穩致遠、生態更加美麗、民生持續改善,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甘孜貢獻稻城力量。日前,稻城縣委書記曾關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曾關和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中國擘畫了一幅波瀾壯闊、高遠務實的新圖景。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以系統觀念研究謀劃四川“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統攬各領域重點部署,對于我省更好把握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高質量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州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準確分析新發展階段甘孜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提出了“十四五”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的“甘孜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州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曾關和說,稻城縣接下來將加力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和諧發展。始終把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深入實施法治安縣戰略,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化反分裂、緝槍治爆等專項行動,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社會面防控立體化、信息化、智慧化,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全力做好應對更大風浪考驗準備;全面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依法、規范、精準、科學管理宗教事務,完善落實場所、人員、活動、財稅、教務等管理制度,常態開展“愛國愛教愛家鄉”“五二三”學教等活動,持續整治宗教領域突出問題,加強寺廟僧侶關心關愛,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持續推進基層治理制度創新改革三年攻堅行動,全面推進鄉村善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機制,努力爭創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縣;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原則,常態化落實落細防控措施,完善統籌協調、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應急響應、力量物資配備等機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常態開展安全生產監管和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持續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地質災害避險、食品藥品安全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始終以全域旅游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十四五”規劃實施開好局、起好步。持續加快構建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全力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不斷補齊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后勁;按照“兩圈一廊多點”的旅游發展布局,持續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創建更多A級景區,深入推進四川天文公園前期工作,加快推動旅游內涵式發展,豐富旅游業態,打造更多旅游產品,積極融入全州“三環一帶兩地”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按照“一線四區”農業總體布局,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面培育“百萬級品種、千萬級品牌、億元級產業”,加快創建省、州、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深化經濟、農村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拓展省內外對口幫扶和交界地區區域合作平臺,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全面提升開放合作水平。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持續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州·稻城行動”,繼續實施“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開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濕地保護等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不斷鞏固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成果;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八大戰役”,深化全域環境綜合治理,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制度,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著力推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開發,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四是堅持共享發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防止返貧監測預警、動態管理和分類施策機制,著力解決相對貧困和貧困邊緣群體的脫貧;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戰略目標,繼續開展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建設“最美縣城、最美鄉鎮、最美村寨”,穩步推進鄉村“五大振興”發展;全面推進15年免費教育,繼續推進“縣管校用”,鞏固深化控輟保學成果,統籌推進衛生、就業、社保等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