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9年06月03日
不忘初心 才能更好建設祖國
□川報記者 唐子晴
“變化太大了,真好!讓人打心眼兒里高興。”5月30日,走在爐霍縣宜木鄉蝦拉沱村筆直寬闊的鄉間路上,87歲的十八軍老戰士李永淑連連感嘆。
5月28日,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和四川省委統戰部主辦、為期6天的“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重走十八軍進藏路”活動啟動,有2位十八軍老戰士、15位十八軍后代參與。
“紅軍村”里軍民魚水情深
在大渡河畔,3米見寬的瀘定橋上人來人往,搖晃的鐵索和橋下翻滾的河水似在訴說84年前奇絕驚險的紅色往事。十八軍52師副政委陰法唐之女陰建白18年前到過這里,在她看來,年輕人每從瀘定橋上經過一次,都是在接受一次紅色教育。
“紅軍村”蝦拉沱村位于鮮水河北岸,十八軍進藏時途經這里,留下很多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當年,十八軍4月到的老街,當時發生的一件事讓老百姓感動不已。”爐霍縣新都鎮幸福社區主任周阿加說,當地老百姓放養在山上的牛羊被土匪掠走,情急之下只能向十八軍首長求助。經過一天一夜,十八軍一個班的戰士幫老百姓尋回了牛羊。“后來,老街上的不少青年跟著十八軍修路搞建設。”
近年來,蝦拉沱村黨支部每年都會邀請縣委組織部、宣傳部、黨校的干部專家以及老紅軍給村民上課,重溫十八軍進藏光榮歷史。
“現在不能伐木了,村里的房子用的什么材料?老百姓取暖靠什么?”十八軍軍長張國華之子張小軍邊走邊問蝦拉沱村黨支部書記吳福壽。“村里現在的房子有磚混結構的,還有鋼結構的。”吳福壽說,村民取暖方式也有很多種,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
“父輩們的付出值得”
重走十八軍進藏路,多年前的記憶和藏區新農村的美麗景色交織,十八軍老戰士和后代們常常感嘆,“變化太大了”“父輩們的付出值得”……
“我對康定市新都橋鎮印象最深,18年前這里還沒這么多房子、這么多車。十幾年時間過去變化就這么大,更別提和當年父輩們進藏時相比了。”陰建白告訴記者,如今重走進藏路,就是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了解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建設祖國。”
“我也常在想‘初心’是什么。現在有了答案,父輩們的紅色信仰就是我們的‘初心’。”張小軍說。
在甘孜縣斯俄鄉吉絨隆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生龍伍青熱情地將大家迎進他家的門。生龍伍青一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11月,全家人從甘孜鎮城北搬進安置點這處二層小樓,“這里有電有自來水,出門有水泥路,生活比以前在山上方便多了。”
也是在去年,生龍伍青的妻子青麥康珠突發腦溢血住進醫院。“手術花費2萬多元,報銷后只出了幾百元。”生龍伍青感激地說,有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他們的生活才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