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8月27日
◎歐陽美書
上接8月23日第五版
譬如大型項目,德格就準備建立幾大特色產業園。
在阿須片區,打造民族手工業園區,建設阿須集鎮,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業;在溫拖片區,建立蔬菜種植基地和藏香豬養殖基地,投資數千萬元;在馬尼干戈片區,建立奶制品加工基地,集中收購處理畜產品,把整個片區的畜牧產業統一起來,實現牧民和企業增收;打造特色亮點村,作為經濟發展示范村和不同區域的旅游接待中心。
不用懷疑,德格旅游前景非常看好。阿須草原、德格印經院、多普溝等,都是頂級旅游元素。而在德格縣委、縣政府的規劃里,“文都”“耍都”“商都”“藥都”等都已通過認證,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2017年,是德格脫貧攻堅戰役里,任務最重、聲勢最大的一年。在年初時,縣委就按照“早部署、早推進、早完成”的要求,對該縣的脫貧攻堅任務進行了安排落實。
抓實農房“五造”建設。對2082戶整村打造戶、317戶無房新造戶、428戶危房改造戶、192戶移民重造戶、50戶避險遷造戶,按照“安全住房、最美藏房”要求,統一規劃設計建設。整村打造方面,通過“七改三建”和房屋美化、村道庭院綠化、道路硬化及亮化,將所有貧困村打造成“最美藏寨”。危房改造方面,每戶補助2.4萬元,圍繞“不留下一間危房”目標,實施房屋改造提升工程,將所有危房改造成“安全藏房”。無房新造方面,針對無房戶及棚圈戶實施房屋新造工程,讓所有無房戶及棚圈戶住上“最美藏房”。移民重造方面,每戶補助10至12萬元,通過易地搬遷,完成規劃內所有農房重造,讓移民群眾住上當地“最美藏房”。避險遷造方面,每戶補助4萬元,針對地質災害嚴重的農房進行避險搬遷工程,讓搬遷群眾住上“最美藏房”。所有項目3月底前完成備料工作,4月初全面啟動建設,確保10月底前完成所有建設任務,11月前所有貧困戶搬遷入住。
抓實基礎設施“五通”建設。全面實施27個退出貧困村水、電、路、網絡、廣播電視“五通”建設工程。道路交通建設方面,統籌實施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含通組通達)建設;聯戶路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建設,主通道每公里補助20萬元,平均每戶補助0.3萬元。安全飲水建設方面,全面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新增移民點位、合作社及盲點地方“飲水難”問題。電力設施建設方面,全面擴大電網覆蓋面,解決新增移民點位、合作社及盲點地方“用電難”問題。寬帶網絡建設方面,全面擴大通信網絡覆蓋面,解決所有貧困村通信網絡問題。廣播電視覆蓋方面,為貧困戶戶戶安裝廣播電視接收設備、配送電視機。“五通”涉及部門、企業協作推進“五通”項目建設,確保4月初全面進場施工、10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設。
抓實涉村公共用房建設。安排3800余萬元專項資金用于今年27個退出貧困村涉村公共用房建設。項目仍采用村級活動室、文化室、衛生室、幼兒園打捆建設方式和A、B、C、D四種類型建設模式。預計8月底前完成建筑主體建設,確保9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
抓實鄉鎮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圍繞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辦事方便等要求,分批分片推進鄉鎮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力推進鄉鎮中心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確保鄉鎮學校教學及輔助用房、設備配置達到《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加力推進鄉鎮達標衛生院建設工程,確保鄉鎮衛生院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及床位數達到《四川衛生廳關于加強我省基層衛生服務體系達標建設的通知》要求。加力推進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工程,全面規范、改建或新建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其場地建設、人員配備、設備配置、進駐事項、便民服務達到規范要求。
抓實22個扶貧專項所涉項目建設。深入實施交通建設扶貧、水利建設扶貧、電力建設扶貧、信息通信建設扶貧、農村能源建設扶貧、農業產業扶貧、工業產業扶貧、旅游扶貧、商務扶貧、農村土地整治扶貧、科技扶貧、新村建設扶貧、教育扶貧、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扶貧、生態建設扶貧、異地扶貧搬遷、健康扶貧、文化惠民扶貧、社會保障扶貧、社會扶貧、財政扶貧、金融扶貧等22個專項扶貧,形成“各做一道菜、共成一桌席”立體扶貧效應。所有項目4月初全面進場施工,10月底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抓實移民示范村和特色亮點村建設。根據龔埡鄉雨托村、白埡鄉尼朱村地理環境等實際,對雨托村117戶、尼朱村49戶貧困群眾進行整體搬遷,全面配套建設“五通”設施和涉村公共用房,力求建成移民搬遷示范村。緊扣全縣“1616”發展戰略,結合資源稟賦等因素,將阿須鎮龍真村、浪隆村打造成格薩爾王文化主題脫貧新村,將柯洛洞鄉郎達村打造成“微牧藏寨”脫貧新村,將更慶鎮西部村打造成“花卉藏寨”脫貧新村。
抓實“四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按照“因村施策、一戶一策”原則,抓實種植、養殖及勞務項目,培育“一村一產業”,開辟若干公益性就業崗位,實現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全面落實移民搬遷惠民政策,實施易地搬遷工程,讓移民群眾住上安全實用的“美麗藏房”,實現移民搬遷安置一批。按照“整戶兜底、應保盡保”原則,對2017年的768戶、2589人低保政策兜底覆蓋,確保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實現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按照“不讓一戶貧困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要求,全面落實“十免四補助”政策,做到應助盡助,切實阻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鏈條,實現醫療救助扶持一批。
抓實“五個一”幫扶責任落實。按照每個貧困村1名縣級干部、1個幫扶單位、1個駐村工作組、1名第一書記、1名農技員要求,將干部駐村幫扶與群眾工作全覆蓋、對口定點扶貧等工作有機結合,全面落實“五個一”駐村幫扶責任,實現力量下沉到村、扶持到戶,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奔康。
抓實“兩項收入”。貧困村集體經濟方面,利用資源稟賦優勢,采取“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宜商則商”方式,培育“一村一產業”,每村注入20萬元,組建“一村一合作社”,確保11月底前貧困村集體經濟達到或超過每人3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方面,按照“一戶一策”要求,聯系部門、第一書記、所屬鄉鎮“三方”共同幫助貧困群眾制定產業發展思路,激發貧困農牧民內生動力,消除等、靠、要思想,讓貧困戶切身感受靠自己雙手脫貧成就,實現“造血式”脫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