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1月30日
海螺溝走上加速發展快車道
海螺溝民俗村。 周華 攝
磨西鎮街道一景。 袁飛 攝
■本網記者 袁飛 劉小兵
海螺溝作為我州的龍頭景區和第一家5A景區,被定位為“全域旅游先行先試區”和“旅游扶貧試驗區”。燕子溝鎮境內的燕子溝和已經成名的海螺溝一樣是一個旅游資源富集的地方,早已有人對其進行旅游開發,但是進度始終緩慢。
旅游扶貧——
著力打造“旅游扶貧試驗區”
近年來,海螺溝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扶貧措施,充分利用旅游就業培訓平臺,注重對群眾旅游服務技能、思想素質進行提升培訓。按照“弄干凈、搞整齊、有文化、出品味”的要求,采取教育宣傳“六堂課”(學校給學生上一堂課、學生給家長上一堂課、干部給結對幫扶群眾上一堂課、職能部門給服務對象上一堂課、鄉鎮給村組干部上一堂課、村組干部給群眾上一堂課)、印發宣傳單、逐村逐戶召開宣講會等方式,倡導移風易俗,抵制陳風陋俗,引導群眾自覺形成講衛生、護環境、守秩序的良好風氣,增強群眾旅游脫貧的信心。加快旅游接待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貓磨路、榆磨路等交通要道改造,徹底解決了景區1.5萬群眾和每年上百萬人次游客的行路難問題。投入近2000萬元,實現20個行政村(社區)通村、到組、聯戶道路硬化提升全覆蓋。完成城鎮供排水公司、供電公司等收購及組建,徹底解決群眾用水、用電難題。組建風景區旅游、出租車、公交等公司和物業管理中心,為旅游產業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改善搭建了更高平臺。
隨著海螺溝的旅游產業迅猛發展,政府提出了將海螺溝和燕子溝連成一片,打造更大規模、更高品質的旅游目的地的思路,燕子溝人民也早就有了借助海螺溝的“東風”,發展旅游產業,實現增收致富的愿望。而改造后的新興老街剛好為燕子溝鎮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陣地,鎮上的其他重建項目也大大提升了全鎮的基礎配套水平和風貌質量。
“這次恢復重建不僅提升了我們鎮的整體風貌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增強了大家對黨委、政府的信任和感激,解放了大家的思想觀念,激發了大家的內生動力。這讓我們鎮產業轉型的步子一下向前邁了好幾步,我想要不了多久我們也會像磨西鎮一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張福林告訴記者。
其實,喇嘛寺村的際遇只是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在“11·22”康定地震恢復重建中,助推旅游發展和社發展水平綜合提升的一個縮影。
在旅游扶貧中,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堅持以旅游帶動實施脫貧攻堅,實現旅游發展、資源保護、群眾致富多贏目標,景區對每個貧困村增添一個幫扶企業、一名村級監督員、一名幫扶干部;景區238名干部分別對524戶貧困戶 進行“1對1”幫扶,經常深入貧困戶家中,采取面對面交流,交心談心等方式,讓廣大貧困群眾全面了解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幫助其樹立脫貧意識。景區還動員涉旅企業幫扶貧困村,以“1+N”的模式進行幫扶,并落實各自脫貧攻堅責任,及時組織旅游企業向貧困戶進行資金、物資等捐助活動,督促涉旅企業在用工上優先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同時,在景區21個行政村聘請精準扶貧監督員,專職對各村“五個一”到崗履職情況、本村扶貧項目、資金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監督,并直接向景區扶貧攻堅督查組報告,收到了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海螺溝景區管理局還通過景區電視臺、微信、網絡、張貼標語橫幅、召開群眾大會、壩壩會、印發宣傳資料等方式,廣泛宣傳講解各級脫貧攻堅會議精神、相關政策和制度,做到了宣傳引導鄉不漏村,村不落戶,得到了廣大群眾積極支持與配合,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大走訪、大宣講、大督查”活動,由村“五個一”駐村幫扶工作組全體成員、鎮干部、抽調干部和村組干部組成21個“小分隊”進村入戶,通過入戶宣講和召開群眾會、壩壩會、家庭會等方式,對全體群眾開展一次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和法律知識宣講,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通過旅游扶貧,以合作社為主體,以“互聯網+”形式,動員旅游企業(景區大蘿卜公司)牽頭,擬在淘寶、天貓等開辦網店、微店,進一步解決貧困戶土特產品的銷路問題。建立工作交流、政策宣傳、產品銷路等微信群,將景區所有干部群眾納入群內,及時將扶貧攻堅政策宣傳和工作推進情況公布其中,有效提高脫貧攻堅工作效率。
新時代,新家園,新氣象,新起點,新希望!
如今,海螺溝正抖擻精神,從廢墟中站立起來,不僅要重建家園,還要實現鄉村振興,這里正釋放著嶄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