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群眾盡享“病有所醫”
瀘州市納溪區醫務人員深入稻城縣省母鄉省母村為貧困群眾義診。
筑牢民生之本,共享發展成果。回首“十二五”,這是我省民生政策出臺最多、資金投入最多、事業發展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的5年。全省民生建設水平和各族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凝聚起沖刺2020全面小康的強大動力。
記者探訪百姓生活,與當事人對話,一起重溫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那些民生故事,為你呈現最真實的民生圖景。
■ 石小宏/文 何嘯虎/圖
1月4日,得榮縣八日鄉88歲的村民降錯從縣醫院康復出、院。兩周前,他因頭痛發熱昏迷6小時,被家人緊急送到得榮縣人民醫院。經檢查,他患了肺炎、感染性休克和低蛋白血癥。經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對口幫扶專家和當地醫生三天的搶救,降錯脫離了生命危險,并逐步恢復了健康。
我省已連續五年實現醫療、中醫、婦幼、疾控、監督“五支隊伍”對口支援藏區全覆蓋,遠程會診系統平臺已初具規模,連續三年診治量增幅超過100%。通過對口幫扶,從管理、技術、人員培訓、新增設備等入手,著實提升藏區基層醫療水平,讓群眾就近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對口幫扶 當地群眾得實惠
去年初,成都三醫院的麻醉師夏克舒有了新任務,他要到得榮縣人民醫院幫助當地提高麻醉技術,一呆就是半年。自從2013年成都三醫院對口幫扶得榮縣人民醫院以來,兩年多時間里,已派駐各科醫務人員34名,參與診療患者數量2.4萬多人次,實施各類疑難手術125例,為當地開展新技術37個項目。
得榮縣醫院院長張志凱介紹,過去縣醫院很多手術都不能開展,在成都三醫院幫扶下,現在已可以進行多項腹腔鏡手術,不久前,還新開展了無痛胃鏡檢查。去年7月,得榮縣白松鄉的次仁彭措,因患結石性膽囊炎10余年,在專家幫助下,縣醫院為他進行了腹腔鏡膽囊摘除術,讓他終于告別了病痛。“膽結石是當地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以前只能去云南大理做手術,不僅費用高,還要親人陪同。現在就近治療,費用至少比過去節約了三分之一。”更讓張志凱高興的是,去年建立的心電遠程會診系統,讓縣醫院的醫生可以直接通過遠程網絡,及時請教成都專家治療心血管疾病。
為讓得榮縣群眾真正受益,2013年11月,成都三醫院派出醫療隊并專門購買價值百萬元的檢查設備,在得榮縣開展免費體檢。39天里,醫療隊翻山越嶺,為1.1萬多名藏族群眾免費體檢,完成3萬多份標本,建立起了完整的電子健康檔案。對在體檢中發現重大疾病的群眾,立即送到成都治療。
成都三醫院醫務部部長游明元介紹,為了給得榮建立一支“留得住”的高水平醫療隊伍,成都三醫院開辦各類學術講座、臨床指導,培訓5600多人次,當地醫務人員每人平均受培訓次數近10次。
政策傾斜 與內地差距縮小
截至目前,我省藏區已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634個,衛技人員11072人,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5.15人,每千人口實有病床位4.22張,當地群眾平均每人年就診次數達到3.1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廣大農牧民健康保障水平邁上新臺階。
改變從硬件入手。2011年以來,我省新醫改、災后重建和十年行動計劃等重點工作向藏區傾斜,明確除國家和省上安排的各項資金投入外,連續10年每年新增省級財政資金1.5億元,省發改基本建設資金0.5億元,專項用于以藏區為主的民族衛生事業發展建設。如今,藏區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到93.06%和98.32%,人均醫療衛生資源已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人才是我省藏區衛生發展的瓶頸。5年來,我省先后出臺了10余份衛生人才政策性文件,通過“開放式”選人、“菜單式”培訓、“幫扶式”引智和“就業促進”工程,采取直接招聘、規范化培訓、“9+3”免費職業教育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民族地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現在,藏區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注冊護士、公共衛生人員分別達到 1.36人、1.29人和0.49人,醫療衛生人才建設實現了大突破,衛生人才數量和質量均達到歷史最佳水平。
從2013年開始,我省在藏區開展“醫療衛生提升計劃”,主要從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加快提升綜合服務及保障能力。藏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從15元提高至45元,連續6年大骨節病無新發病例,新農合參合率已達到99.35%,住院實際補償比63.17%,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居全國前列。同時,藏區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已達到92.21%,人均期望壽命已從五年前的71.32歲提升到7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