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記者 陳斌
冬季的甘孜縣雖然陽光明媚,但是寒風襲來依舊冰冷徹骨。走進該縣四通達鄉各村各寨,隨處可見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忙碌的身影.....
“我們村來了扶貧‘第一書記’,為我們指路子,領著我們奔向好日子,我們對他充滿了信心。”甘孜縣四通達鄉支拉村村民單珍擁措,雖不識漢字,但心里卻跟明鏡似的,她逢人稱贊的正是今年我州全面啟動扶貧攻堅戰,選派的“第一書記”,奔赴全州軟弱散渙村和貧困村任職的幫扶機制。
“因山區氣候原因,村民們過去種植傳統農作物洋芋和青稞的收成一直不好。一年下來,大家僅有8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收入。如遇天氣異常,村民辛苦一年收入更少。”支拉村村民單珍擁措如是說。支拉村地處大山深處,由于交通不便,基礎條件較差,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一直靠天吃飯。
“過去給錢給物的扶貧方式,群眾只是被動地接受,生活條件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支拉村“第一書記”張福說,有個好的產業,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基礎,村子里要是沒產業,村民致富沒門路,脫貧奔康將成為一句空話。除了日常駐村了解村民情況,為貧困戶建檔立卡,幾個月來,張福近乎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況。全村發展規劃、發展瓶頸、幫扶計劃,在他的腦海里已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我們想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中藥材種植以及奶牛養殖等產業,進一步拓寬老百姓增收渠道。”張福說,駐村以來,我們按照“找準農村扶貧對象,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的原則,積極熟悉村情,深入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幫助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共同思謀脫貧之路。同時,我們還深入貧困戶家中開展走訪慰問,向他們宣講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為他們制定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幫扶措施,涉及種養殖技術培訓、房屋風貌改造、庭院硬化等,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下一步,我們將突出問題導向,從提升村民思想素質、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實施環境風貌改造、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入手,扎實推進產業致富、道路通暢、住房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生產能力提升等工程,整體推進全村精準扶貧工作。
據四通達鄉鄉黨委書記洛絨恩扎介紹,像支拉村這樣的貧困村,鄉里還有好幾個。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把“輸血”幫扶與“造血”幫扶有機結合起來,既幫助貧困戶解決了燃眉之急,更有利于貧困村的長遠發展。下一步,該鄉將繼續實施精準扶貧工程,力爭用5年時間,讓所有的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讓老百姓過上真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