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03日
◎四郎擁吉
大學習的目的在于解放思想、掌握政策,大討論的目的在于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大調研的目的在于掌握實情、因情施策。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四川作為國家創新驅動先行省,省委、省政府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三大戰略”之一,突出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激發科技創新“第一動力”,用好創新人才“第一資源”,推動全省經濟加快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作為高原民族欠發達地區科技系統的領導干部,更需要通過“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在學習討論調研中找到政策的支撐、發現問題的癥結、破解發展的難題,我們也要趕上國家創新驅動先行省這輛“幸福快車”,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步伐。
今年,我們圍繞州委州政府“實現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關鍵、抓好三件大事、補齊四大短板、夯實五大基礎、實施六大戰略”總體工作格局,努力提升科技創新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量和比重。在總體定位上,將科技創新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要抓手,力爭在科技扶貧、技術推廣、應用示范上抓重點、破難點、顯亮點,奮力推進創新型甘孜建設;在工作思路上,我們將統籌推進脫貧攻堅、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三個重點”,大力夯實創新人才、創新平臺、創新產業“三個支撐”,加快構建具有甘孜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為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方法路徑上,我們主要聚焦六項重點任務推動科技創新工作落地落實。
一是聚焦“扶貧”。今年,我們將推進科技扶貧作為政治任務和頭號工程,組織省、州、縣300名專家聯合開展“科技進藏區”行動,實施智慧幫扶,舉辦科技培訓3期以上,受益群眾近萬人;采取項目+企業+基地+農戶+科技專家“5+”模式,實施科技扶貧項目15個,示范帶動15個貧困村、30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致富。強化州級科技扶貧運管中心統籌帶動作用,力爭新增入庫專家1000名、信息員1260名,提供在線技術咨詢服務2.4萬條左右。
二是聚焦“改革”。對照《甘孜州委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狠抓《甘孜州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十三條政策》《四川省深化省級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甘孜州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意見》3個已出臺改革文件的監督實施,主動對接《四川省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總體方案》2個改革文件,制定《科技體制專項改革計劃》和《科技體制專項改革落實臺賬》,建立“清單制+責任制”,推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創新平臺等清單全部落地。
三是聚焦“知識產權”。開展“知識產權強企年”活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力爭培育州級知識產權試點企業3家;優化專利申請資助程序,建立專利申請綠色通道,全年申請專利87件,登記省級科技成果6項,技術交易額合同385萬元,專利轉化0.8億元。
四是聚焦“產業”。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科技優勢,打造“三個百公里”產業示范帶,將科技創新融入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特色產業等領域,積極創建鄉城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大力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申報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積極探索創新創業小鎮和民族手工藝產業小鎮試點;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眾創空間1個,孵化創新創業團隊3個,認定5家科技型企業,開發應用新產品2項,力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4.1億元。
五是聚焦“環保”。圍繞山地草原、城市農村生態保護及全域旅游發展要求,加強與中科院成都分院、省林科院、省草原站合作,組織開展高寒草地生態修復科技示范、公路及礦山創面、草原沙化生態恢復治理,為“廁所革命”提供技術支撐;加大藏成藥、中藏藥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研發力度,加快中藏藥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六是聚焦“人才”。把人才資源放在科技創新首要位置,加強與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交流合作,用好外來人才,盤活現有人才,更新科技人才專家庫,力爭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脫貧攻堅方面招才引智;實施科技干部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科技干部人才100人次,努力培養造就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農村適用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為全州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智力保障。(作者系州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