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十二五”環境保護工作成就綜述

州環境保護局局長袁亮到基層開展工作。

甘孜州環保局大樓。

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現場。
■ 本網通訊員 王琴華 肖先洪 文/圖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事關民生、事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也是構成一個地區影響力、美譽度、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經濟發展能讓一個地區更富有,生態建設可以讓這個地區發展更永續。
近年來,全州上下牢固樹立“生態立州”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把“看天空藍不藍,看流水清不清,看群眾口袋鼓不鼓”作為衡量科學發展的實踐標準,突出環保優先、生態優先,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美麗生態,圣潔甘孜已成為我州的一張金色“名片”和最大“品牌”。
感言
州環境保護局局長 袁亮
春華秋實又五年,甘孜環保人櫛風沐雨,篳路藍縷,扎實打拼,用勤勞智慧戰勝了種種困難;厚德載物斬荊棘,甘孜環保人經歷坎坷,風雨兼程,艱苦奮戰,用辛勤汗水結下了累累碩果。7月的格桑花開遍草原,12月的雪花蓋滿了山頭。五年耕耘,一路走來,這些只是甘孜環保變化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五年創新,全州環保系統解放思想,竭盡全力珍惜呵護每一個美的元素,走出了一條高效生態發展之路;
五年開拓,環?;A設施全面建設,環保能力進一步提升,為生態立州戰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奮進,生態環境保護長足進步,農牧區環境治理新格局徐徐拉開,生態底色的全域旅游迅速發展;
五年騰飛,農牧民群眾在點點滴滴中感受到,人居環境更好了,城市牧區更美了……
五年劈波斬浪,五年沐浴風霜。
時光的腳步雖然快了些,但留下的印記卻讓甘孜人刻骨銘心。甘孜環保人始終為和諧甘孜的科學發展保駕護航,為美麗甘孜的藍天白云披荊斬棘,為甘孜兒女的環境健康鞠躬盡瘁。
“道雖遠,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理念一轉變,事業大發展。五年來,甘孜環保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省環保廳的業務指導,得益于全州環保人的實干,今后的工作依然要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砥礪奮進、拼搏實干、銳意進取。五年一個征程,五年一個坐標。經過“十二五”科學發展的洗禮,“十三五”的環保工作已經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我們堅信甘孜環保必將跨越新的發展高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色,一直是甘孜最生動的顏色;生態,一直是甘孜發展戰略中最耀眼的名詞。
蔚藍的天空、金色的陽光、綠色的草原、美麗的雪山……我州大美天成,是詩意棲居的家園、是生靈恒美的凈土。
“我們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藍天。” 這是州環保局局長袁亮常說的一句話。“十二五”以來,我州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家園為目標,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優化經濟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位置加以實施,不斷加快綠色步伐,壯大生態經濟,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全面鋪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州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樹立發展經濟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發展的門檻,更是檢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做到綠色與經濟齊飛,生態共發展一色,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將環保先行的理念落到實處,真正讓載體平臺更強,落戶項目更優,生態環境更美,增進百姓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為全州經濟發展裝上“綠色”引擎。
時間回撥到2012年12月,州委十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甘孜州委關于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幸福新甘孜的決定》。提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幸福新甘孜,必須實施“生態立州、產業強州、科教興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生態是立州之本,產業是強州之路,科教是興州之基,法制是治州之策,和善是安州之道。“生態立州”,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讓人口、資源、環境與生態相協調,實現生態發展。
2013年,我州全面實施“生態立州”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努力打造美麗甘孜?;仡?ldquo;十二五”,我州環保工作,可謂是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是老百姓對環保工作最基本的需求。而在“十二五”期間,為了廣大老百姓的這一需求,州環保局傾情傾力,堅韌有為,建設環保工程,尋源治污,多措并舉,打贏了一場場漂亮的環保戰役,也讓廣大群眾享受到了綠樹成蔭、山青水碧的生態環境。
重拳治理,謀求民生福祉
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追求經濟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近年來,我州一直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下決心治理環境污染、建設生態環境。工業、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現出了鮮明的“甘孜特色”。全州空氣質量均保持在優良天氣。僅去年1至12月份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52天,PM2.5濃度均值為20微克/立方米。
“加強環境治理,必須從源頭著手,環評是環保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環評制度的精髓和根本功能就是‘預防為主、源頭控制’,這是環評領域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在環保體制改革和環境管理戰略轉型中,環評必須走在前面,充分發揮環評制度在優化經濟發展、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環評的有效性和管理能力。”州環保局袁亮局長如是說。
如何切實服務全州社會發展大局,用好源頭控制的“調節器”作用,這是擺在州環保局面前的一個難解之題,是勇往直前還是畏頭畏尾?然而實際的工作成績,給出了答案。
持續開展環境執法“亮劍行動”,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的高壓執法態勢。特別是去年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州環保局對環境違法行為尤其是違法排污、坑害群眾的惡劣行徑敢于亮紅燈、下重拳、出狠招,并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嚴查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堅守環保底線,嚴格把關,嚴控污染,堅決遏制“三高一資”和產能過剩建設項目獲準進入我州。抓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堅持現場踏勘減少環境風險,優化環評專家庫,嚴把環評審批前置關。
“十二五”期間,為加快我州地方經濟發展,州環保局積極協調銜接國家環保部、省環保廳,尤其是我州涉及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省“813”項目(康古至龍同壩步游道、沖古寺至洛絨牛場觀光車道、藍月山谷景區門禁系統、康古景區門禁系統等19個項目),擬建的兩河口水電站、葉巴灘水電站、硬梁包水電站、國道317線、318線改建、稻城縣香格里拉鎮俄初至半島公路、海子山至桑堆鄉磨房溝公路、國道549線甘孜九龍至石棉公路(含大卡子隧道)、國道215線巴塘竹巴籠(西藏界)至得榮二龍橋(云南界)、省道220線道孚至二嘎里(阿壩界)公路、川藏電網聯網工程等92個重點項目環評文件最終得到環保部、省環保廳的審查審批,為項目的立項開工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積極與省廳協調并請示將我州21個縣、重點鄉鎮的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項目和13個縣的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等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修復類的重點項目56個委托給州本級進行審批,加速了我州環?;A設施的建設進度,補齊了我州城鄉治污能力的短板。
嚴格簡政放權,落實“兩集中兩到位”,進一步提高環境屬地管理。創新舉措,強化服務大局。積極采取“集中審批”和“一站式審批”方式,開辟“綠色通道”,縮短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F如今,州環保局已將80%以上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權限和驗收下放到各縣局,進一步提高了環境屬地化管理能力和行政審批效率。將9項行政審批工作全部集中進駐行政服務大廳,并根據有關要求,進行了審批流程再造,梳理了窗口辦件流程、限時辦結機制等。印制了“一次性告知單”、“辦事指南”等材料,將申請材料、審批流程、審批時限等全部在行政服務大廳和網站向社會公開,做到了程序規范、服務優質,較好的完了各項工作,期間接件548 起,辦結548起,獲得紅旗窗口8次,無一次投訴,按時辦結率、滿意率均達100%。
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成效顯著。一是結構減排項目關停工作進展迅速。根據甘孜州“十二五”總量控制及削減目標責任書要求,我州關停了康定跑馬山水泥廠、瀘定二郎山水泥廠、巴塘佛光水泥廠和瀘定橋水泥廠立窯項目等產能落后企業,累計削減氮氧化物105.24噸、二氧化硫244.92噸。二是工程減排項目全面推進。為瀘定桑吉卓瑪酒廠化學需氧量、氨氮減排設施和四川瀘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降氮脫硝項目爭取了減排資金,并通過省環保廳驗收投入使用,形成了減排能力;積極與州縣各部門協作,大力推動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完成康定、瀘定-海螺溝、稻城-亞丁、甘孜5縣(管理局)的污水處理廠和全州18個縣(市)的垃圾填埋場建設。三是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十二五”期間,該局累計發放機動車環保合格標志3萬余份;為轉入轉出車輛出具達標證明200余份;推動并完成機動車定期環檢機構建設,并取得省環保廳機動車尾氣環保檢測資質委托。
環保工作關系國計民生,流域環境安全關系生命健康。
“十二五”初期,甘孜州有工業廢水企業22家,主要以銅鉛鋅采選行業、黃金采選為主,到2015年由于水電開發,金屬價格下滑等原因目前在生產企業9家,淘汰落后產能兼、轉、并及長期停產13家。一是企業污染治理有效。積極采取限期治理等措施督促企業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十二五”期間,全州對產生廢水的企業進行了治理,投入8854.6萬元(其中爭取上級支持資金1341萬元,企業自籌資金7513.6萬元),治理了丹巴美河礦業公司等11家廢水工業企業,通過治理,有效控制了重金屬污染源的排放,確保了工業廢水穩定達標排放。二是積極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聯系省環保廳組織專家到我州對部分清潔生產企業進行了現場評估、檢查,已完成四川里伍銅業股份公司等14家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的編制工作,同時3家企業已實施完畢并通過驗收,其余在生產企業正在實施。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項目的實施進一步降低了我州企業的能耗、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環境風險,確保了環境安全。
雙管齊下,呵護碧水藍天
環保部門手上還有兩只“無形的手”,一只是環境監察,一只是環境監測,呵護碧水藍天,需要嚴格的環保執法來保駕護航,需要準確的監測數據來佐證求實。
“十二五”期間,我州不斷加快推進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環境監察能力。州級環境監察執法機構已達到國家二級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并通過達標驗收。丹巴、爐霍、理塘、稻城四縣已達到國家三級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要求并通過達標驗收。
一是健全監察執法制度。不斷完善健全環境執法人員在實施現場檢查、案件調查、排污費征收稽查、后督查等方面的環境監察執法制度,嚴格稽查,逐年規范兩級監察機構環境監管執法工作。二是推行重點污染源企業A、B類分類分級監管,落實系統網格化監管制度。根據重點企業分布情況,結合執法能力現狀,按照審批主體不同,逐步完成全州重點污染源企業A、B類分類劃定及巡查計劃制定,明確分級、主體和責任,全面落實兩級監察機構網格化監管區域和責任體系,將各自網格內所有污染源的環境監察責任落實到人。
與此同時,州環境保護局還切實加強環評宏觀管理,尤其是對全州旅游開發、水電開發、礦山開發和交通建設等項目實行全過程監管,對重大決策、重要規劃、重點項目提前介入,加強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環保竣工驗收等環評事中事后監管,對弄虛作假、敷衍了事的行為嚴肅追究責任。“十二五”期間,州環境保護局積極協助國家環保部、省環保廳對我州的重點建設的輸變電線路、水電站、水泥廠等85個項目開展了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確保了我州重點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制度的有效執行。
“十二五”期間,州環境保護局結合州委實施城鄉提升戰略部署,做實“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嚴格控制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力加強農牧區面源污染防治,以項目為支撐,實施丹巴、瀘定、九龍、巴塘、稻城、道孚、理塘、色達、爐霍、石渠、得榮等11個縣農牧區面源污染防治、農牧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試點工作,投入資金近2962萬元,項目建設主要內容為垃圾收集處理和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農牧區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
“十二五”期間,不斷強化自然生態保護管控,升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數達6個;升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總數14個;州級以上保護區已全部完成本底調查和總體規劃,80%的縣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完成本底調查和總體規劃。完成了全州自然保護區的清理及核查工作。經清理核查,全州國家級保護區共有6個,總面積共計18504.34平方公里;省級保護區共有14個,總面積共計7800.04平方公里;州級保護區共有4個,總面積共計764.84平方公里;縣級保護區共有18個,總面積共計13030.8平方公里。自然保護能力建設項目增加。積極指導丹巴墨爾多、九龍灣壩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項目申報工作。爭取生態保護項目累計10個,資金1173萬元,實施內容為:保護站、標示標牌、巡護車、生態監測站、環保設備、生物多樣性現狀、編制保護計劃等。生態細胞創建工作。創建省級生態鄉鎮2個,州級生態村285個。指導完成1個縣“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1個縣“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編制工作。為加快生態甘孜建設,推進生態立州戰略,加快生物多樣性規劃編制工作,認真組織,積極協調,爐霍縣、稻城縣已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生態多樣性行動計劃》編制工作。同時,積極配合穩步推進甘孜州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編制了《甘孜州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方案》的重點和任務,以此為契機,為切實搞好主體功能區建設,保護全州生態環境。
讓農牧民喝上干凈水、呼吸清潔空氣、吃上放心食物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是州環保局這五年來的創業之本。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四川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加強了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管理。我州已劃定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區27個,按照城市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要求對27個城市飲用水源地標示標牌、隔離圍欄、視頻監控等開展了規范化建設,爭取省級資金3075萬元,均實施規范化建設。
“廢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頭有樹蔭,河里有魚蝦……”在全州鄉村,定時收集垃圾的環衛車成了一道風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車等公共設施,如今在農村隨處可見。美好鄉村成了甘孜的“金名片”、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行盡甘孜皆是景,一池山水滿城詩。如今,放眼甘孜,青山綠水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甘孜州上下的共識和自覺行動,“綠色”的主旋律已經奏響,甘孜人正在譜寫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