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城種植農戶喜摘葡萄。
●前言
產業扶貧是實現扶貧對象穩定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州產業扶貧工作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基地為載體、以科技為動力、以協會為紐帶”和“基地建設規模化、生產經營標準化、農民合作組織化、產品營銷市場化”的發展思路,打捆各類扶貧資金,整合各類扶貧項目,圍繞“酒、肉、茶、菌、果”五大特色產品,投入資金近億元,集中扶持建設了數十個獨具高原特色的農牧業產業基地。伴隨著一個個產業基地的相繼興起,通過“一戶帶動、多戶發展、一村興業”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氣候、海拔和生態環境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帶。在此基礎上,逐步培育、扶持和壯大了“康定紅葡萄酒業”、“雪域俄色”、“甘孜青藏谷地”等一批產業龍頭企業以及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戶建基地、基地促龍頭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新格局,有效促進了群眾收入的持續穩定增加,不少貧困農牧民群眾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
故事1
葡萄產業讓丹巴農民飽嘗甜頭
■ 建康
近日,筆者來到丹巴縣革什扎鄉布科村采訪。一進村發現整個村子靜悄悄的,一打聽,才知道村里人都到寨子背后的葡萄基地忙活去了。
筆者來到村子的葡萄基地,找到了正在忙碌的村支書田仁富。隨即,筆者與他展開了一問一答式的交談。
“你們最近主要在忙什么?”
“組織全村勞動力給葡萄除草,準備在下個星期開始施肥。”
“都在基地忙,那自己家地里的活誰干?”
“我們村的耕地都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租給公司了,并跟公司簽了協議,耕地租給他們種釀酒葡萄,公司每年按每畝地1000斤玉米折算成錢給我們,玉米價格隨行就市。”
“那算起來劃得著不?”
“肯定劃算,我們還可以在這里打工,40塊錢一天呢。”站在旁邊的一位大姐插話道。
“是的,葡萄基地的勞務用工都用我們村上的,一年一畝地35個工;我們的農家肥也是賣給他們,等葡萄掛果后,我們還可以分到15%左右的紅利;另外,基地不忙的時候,村上的勞動力還可以外出務工。收入比以前多了,自己也沒有什么風險。現在每戶村民的收入比以前要高3000元左右,以后還會增加。”田仁富告訴筆者,“其實,我們村種葡萄已經落后了,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巴旺鄉齊支村看看,他們那里的老百姓比我們種得早,早發財了哦!”
當筆者興沖沖地趕到巴旺鄉齊支村時,正遇到剛從葡萄園忙碌回來的村民澤旺仁真,他得知我們的來意后樂呵呵地說:“種葡萄肯定比種糧食強好幾倍,我做夢都沒想到,種葡萄居然也能致富!”
在澤旺仁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家的葡萄園。“我家3口人、3畝地,辛辛苦苦種了幾十年的小麥、玉米,可日子始終過得緊巴巴的。同樣是3畝地,人的觀念一變、種的東西一變,收入自然而然也就增加啦!去年,單是賣葡萄,我家就成了‘萬元戶’!”澤旺仁真感觸頗深地說,“傳統種植幾乎是‘靠天吃飯’,而種葡萄卻是旱澇保收,政府把水和路都修到了地邊上,葡萄又由公司按質論價收購,種植戶根本不需要為銷路操心;傳統種植的技術要求不高,而種葡萄全憑技術。公司派兩名技術員,天天跟著種植戶轉,既現場培訓、集中講解,又上門服務、單獨輔導,不管遇到哪方面的技術難題,一個電話就隨叫隨到。如今,種植釀酒葡萄不但讓家家戶戶增收致富,而且部分種植戶還蓋起了新房,我家鄰居擁忠格西家蓋房子就花了將近20萬元。”
故事2
鄉城釀酒葡萄喜獲豐收
■ 何才華 文/圖
金秋九月,瓜果飄香。鄉城縣青麥鄉巴吾村110畝葡萄種植基地如珠似玉渾圓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看到累累果實,聞著清新的葡萄味,忙著采摘的藏族村民滿臉喜悅。
在釀酒葡萄收獲的季節,鄉城縣四個葡萄試種基地的500多畝葡萄地里,入駐的葡萄酒加工企業將大卡車開到田間地頭,過稱、付錢、裝車……公司員工忙得不亦樂乎,村民臉上也樂開了花。
地處干熱河谷的鄉城縣由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擁有發展葡萄產業獨特的氣候條件。三年前,該縣引進以赤霞株為主的釀酒葡萄,并在縣內不同區域種植。
9月29日,在葡萄園里忙著采摘工作的村民仲仁拉章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他家的11畝葡萄地可收獲2萬多元,是種其它作物的好幾倍。松通村20戶村民是整體移民搬遷村,115畝葡萄地實現戶均增收5137元。“今年只是初掛果,到了盛產期只要管理跟得上產量翻倍是沒有問題,群眾的收入還會增加。”縣農牧局副局長劉成忠介紹說。
據鄉城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李澤柳介紹,在三年的釀酒葡萄基地建設中,通過專家教授和舉辦科技講座,種植戶基本掌握了施肥、打藥等葡萄管護要領。同時,為方便群眾銷售,縣上專門聯系收購企業上門就近收購,極大地方便了群眾。據悉,下一步,該縣將繼續做精做強釀酒葡萄產業,將此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編后
葡萄架上掛滿的是一串串“金果”,葡萄產業辟出的更是一條致富大道。據了解,近幾年,在產業扶貧工程的助推下,我州累計投入扶貧、兩資、以工代賑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釀酒葡萄產業,并以“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的產業化運作模式,讓種植戶吃上了“定心丸”。如今,我州丹巴、得榮、鄉城、巴塘等4個縣的葡萄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幾百畝猛增到了2萬余畝,農牧民人均收入也翻了幾番。依靠產業扶貧,我州農牧民過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