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的佛手柑。(資料圖片)
本網訊(記者 謝輝)今年,瀘定縣得妥鄉河家山村依靠“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村民種植了1000多畝的佛手柑,村民何公清高興地說。“多虧黨的政策好,種植成功后,國家每畝給我們補助400元。佛手柑干果每市斤又能賣到11-12元,一畝產值能上萬元了。”今年全州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圣潔甘孜”區域品牌為統領,圍繞“三品一標”建設,多措并舉推進農業產業改革。
扎實推進“三品一標”建設。一是立足全州資源優勢,積極培育和引導涉農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把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和銷售者聯合起來,發展和規范專業合作社、扶強扶大農產品生產企業,形成一批以“圣潔甘孜”品牌為主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品一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型龍頭企業。二是以資源普查為基礎,建立一批地理標志產品目錄和后備梯隊目錄,重點打造雅江松茸、稻城藏香豬、爐霍雪域俄色茶、九龍花椒、九龍牦牛、丹巴香豬腿等國家家畜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加快甘孜青稞、瀘定紅櫻桃、巴塘南區海椒、九龍花椒、九龍牦牛、丹巴香豬腿、鄉城藏雞、鄉城藏雞蛋等農畜產品地理標志基地建設。推進康定紅皮蘿卜、道孚大蔥、貢嘎蜂蜜、得榮蜂蜜、磨西老臘肉、白玉昌臺牦牛、白玉藏香豬、白玉藏香雞、甘孜水淘水磨糌粑、德格元根等申報農畜產品地理標志步伐。三是進一步推進農產品認證登記,加大“三品一標”申報力度,加大對州內已獲證和正在申報“三品一標”企業、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激勵機制,對獲得無公害認定、認證的基地和產品分別獎勵1萬元,綠色食品每個獎勵3萬元、有機食品每個獎勵5萬元;每3年開展一次全州農產品知名品牌評定工作,對首次獲得州級知名品牌的企業獎勵3萬元。力爭到2016年,完成全州18個縣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整體認定工作,新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37萬畝,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2個,無公害、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12個,綠色、有機食品認證4個。
支持企業依靠技術創新推進品牌建設。堅持以“圣潔甘孜”區域品牌為統領,支持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凡經批準確認的名牌產品和品牌,由州人民政府授予“圣潔甘孜”稱號并頒發獎牌和證書;在有效期內,產品包裝、裝潢及產品銷售宣傳可使用“圣潔甘孜”品牌標志;對名牌產品和知名品牌創建,在電、油、水、運、信貸、建設用地等方面予以重點保證;名牌產品企業為其名牌產品的發展所需進口的設備和關鍵部件、原材料,商檢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優先辦理審批等手續;凡榮獲名牌產品稱號的產品,可按國家、省有關規定實行優質優價;具備條件的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州、縣市兩級經信、商務部門優先為其申報進出口經營權;已被確認為州級以上名牌、列入州規劃發展的重點產品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所交納的投資方向調節稅經財政、稅務部門批準后,實行先征后返;有關部門在技術引進、技術開發立項等方面給予傾斜;增加對質量工作的投入,支持名牌產品企業采用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先進的設計、工藝、材料、裝備和質量保證手段,提高產品的實物質量和技術起點。
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提升品牌內在品質,完善標準質量體系建設,在現有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銷售等系列配套標準,以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為重點,加強標準化示范基地、示范區(場)、示范縣建設,推進品牌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檔次,從而提升川藏高原農特產品的社會知名度。
大力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千方百計開發利用州內州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首先,立足本地市場需求,發揮產品交易市場、超市、專賣店中介載體功能,滿足本地居民及廣大游客對甘孜產品的需求。同時,借助東西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等平臺,瞄準州外省內、沿海發達地區大中城市,研究總結各地“會展經濟”辦展、參展經驗,堅持政府資助營銷活動,鼓勵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以市場化運作方式組展參展,以展推介、以展促銷、以展招商,加快促進我州產品產銷與目標市場的對接。在成都、北京等大城市試點建立展銷甘孜產品的“圣潔甘孜”專柜,按照“圣潔甘孜”專柜的準入條件,積極組織八大類農產品入駐到機場、大型超市、商場、酒店專銷柜臺,不斷提高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積極鼓勵支持有條件、有一定發展潛力的企業組建貿易公司,代理甘孜產品市場拓展和營銷。